第八十七章 殊途同归(1 / 5)
云无视眼前的事实,他也不得不承认,中国距离成为 族国家还很遥远。它现在既不是封建的国家,也不是中世纪式的国家。在帝国时代,它是通过一个文官机构进行治理的君主制国家。这个文官机构的权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帝国疆域太大和交通不便的限制,这些障碍造成了一种狭隘的观念,并助长了边远省份的半自治倾向。
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中国在这一历史阶段就象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只是它没有欧洲那样的大地主贵族阶级,而只有大量的小地 主,这些小地主下面有一个人数众多的半自耕农阶级,再下面还有一个由纯粹的佃户组成的“贫农”阶级。
在这个国家中相对说来比较小的肥沃的地区,人口的压力不断增 长,这就使农田的地价高昂,相应地使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也很高昂。但是习惯力量和可能出现的反抗,对抑制强征的苛捐杂税起了作用。确实,在毗邻大城市的地区,并不是由于乡村的习惯,而是由于商业主义的影响,促使地主住在城里,同时在乡村榨取高额地租。这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
满清帝国及其旧的文官机构的垮台,瓦解了传统的统一局面,但是如何避免一个新的政治混乱的时期,则是林云现在需要着手解决的。从他已知的历史经验来看。建立西方式议会政治地尝试证明是无效的,因为这种尝试与中国的经验和传统格格不入。但是帝国的末路在中国大地上已经走到了头,而且,高喊着革命口号的人是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的理想地。
很显然,要想避免这样的混乱,就必须找出一条共同的道路来。林云自然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这一点不容置疑。于是在六月十六日,重新声明了自己的立场,并给在广州的孙中山等人发去一封电报,电文内容略抄如下:
“广州孙大总统、各部总长、参议院同鉴: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 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林云署名,则宣布之日,为亲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现在统一组织,至重且繁,林云亟愿南行,畅聆大教,共谋进行之法;只因北方秩序不易维持。军旅如林,须加部署;而东北人心,未尽一致,稍有动摇,牵涉全国,诸君皆洞鉴时局。必能谅此苦衷。至共和建设重要问题,诸君研究有素,成竹在胸,应如何协商统一组织之法,尚希迅即见教。”
这样一来,孙大总统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