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西北大旱(4 / 6)
。民国的兵工厂经过整顿,为了节省军费开支,每年的产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不过这些年下来,仍然屯积了超过66万杆簇新的步兵制式步枪,以及各种口径大量的火炮,重炮,以防备在战争时候军需物品陷入不足的窘境,民国和苏联,日本关系相处得并不怎么和谐,建立一定的武备是很有必要的。除了生产的成本略微高些之外,平常年份只需要花费一定的维护费用,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眼下战事有着扩大化的趋势,平时花了大价钱维系起来的武库作用就突显出来了。
国防军调集到战区的军队已经超过了21万,苏军也达到了恐怖的28万以上,兵力上与上次奉苏战争已经相差无几,战事的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叶重有意将民国的触手伸进中亚,以民国的地形以及周围国家的分布情况来看,也只有苏联和日本这两个国家能称得上是对手,一个是陆地上的对手,一个是海洋上的对手。
这种环境下,将新疆打造成仅次于蒙古至北湖一带的军事基地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再加上西北的旱情,叶重觉得有必要西巡一次。随着叶重带着两个整编师沿陇海路一路向西,战刀集团军的士气也上涨到了顶点。自晚清以来,前线将士浴血厮杀,皇帝,慈禧那些人无不是远远的躲在大后方过着纸醉迷金的生活。但是像叶重这样贵为一国总统,还能离开繁华富庶的京城,来到偏远穷苦的新疆,在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当然到了叶重的身份,不可能吃多少苦头。但是意义重大,前线的将士知道举国上下都在关注。并且支持着这场战争。国防军训练时灌输的使命感确实让他们的斗志更为昂扬,这是以前在各省之间征战的时候所不具备的情绪。
当战争降临到绝大多数百姓的头上。那么会有很多人厌战。拒绝战争,当一个民族以前被压迫到了极点后自立起来,收复失地,并且基本将战线稳定在边陲。这样的战争民间支持率无疑是极高的,被压抑得太久的民族统一后。也需要一两场战争来提升民族的自信。
从北京南下,经石家庄,视察了巩县兵工厂。然后入潼关。进入陕西。亲眼目睹了西北的灾情之后,那种直接上的视觉冲击远比文件上的数字要更具震撼力。
成片,成片的稻田中放眼望去尽是一片枯黄,中间只点缀着少许的绿色,这种情况下,一亩田能收个二三十斤就不错了。恐怕连成本都捞不回来。
进入西北,叶重能感受到那些农民沉甸甸的心怀。这是真正的天灾。叶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