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东线无战事(2 / 5)
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至此,中东集团军的第一阶段战略任务已经达成,转而做一些政治性的、地方性的工作。首先是积极建立对增援土军的“防线”,从进攻作战转化从休假性质地防御作战;接着是中国籍部队撤出圣城。由波斯军引师一部负责驻守;然后是支持阿拉伯半岛上地王公们反对土耳其统治的“起义”。通过政治、军事、经济地帮助把这些王公聚拢到“泛伊斯兰联盟”的旗帜下,实际上。这个联盟是波斯王国为主,控制在北京手里的联盟。可以这样说,中东已经从军事作战转向政治、经济作战,力图使中国在中东地区一家独大。
德国、意大利、土耳其都相继减少了在俄国战线上的兵力。这样,使得与俄军对垒的其实是以九个德军师加强了的奥匈军队!配合以保加利亚军队而已。俄国人的压力顿时减轻了一半,自然国内紧张局势就减缓了,前线也逐渐归于平静。因为,双方都觉得没有力量去撼动对方,都觉得自己很虚弱!需要通过防御来消耗敌手。这么一来,东线就出现了在要点地段双方掘壕对垒,甚至懒得向对方堑壕开枪开炮的局面。
西线打得热闹,东线平静无战事,南线对同盟国来说危机四伏,中东则是中国在摘取胜利果实。这就是1917年夏天以前的世界大战。
龙剑铭通过强大的大中华帝国国防军和巧妙的战略手段,把西线的堑壕战搬到了东线,却把东线伤亡惨重的麈战转移到了西线,至少在中国远征军到达法国后,战斗就不曾停歇过。海战、空战、陆战轮番上场,热闹非凡却没有多大的战略上的实质意义,唯一触动战略态势的战果就是北海大海战而已。
1917年4月15日,也就是在西线康布雷战役即将发起前夕,龙剑铭带着高等顾问方维志、外交大臣唐绍仪、国防军战略副总司令蔡锷上将、空军司令都志国中将、皇室事务大臣王镛等一行,乘坐海军重巡洋舰重庆号,在两艘驱逐舰的护航下起钴向西。
同一天,俄国政府维特抱病带着总司令阿列克谢夫拜见到了在莫斯科的大中华帝国皇妃珍妮,随后与东线集团军群司令官赵尔陆上将展开实质性的会议。
尽管东线平静无战事,但是有心收回波兰和染指巴尔干的俄国人却是心急如焚啊!机会,机会就在眼前可自己没有力量去把握住!20个师的精锐军队实际战力跟德军相比差不多,却要协助普通的俄军师防守绵延几千公里的战线,根本就无法集中起来用于重要方向的突击。因此,俄国人把目光投向了并不亲密的协约国伙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