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部分(2 / 6)
死地记住了那几幅颜色鲜明的画面,血淋淋,红艳艳。后来他说,这是“辛亥革命的一课”。1923年8月,沈岳焕来到北京,他向一位亲戚解释他为何要远离故乡:
“六年中我眼看在脚边杀了上万无辜平民,除对被杀的和杀人的留下个愚蠢残忍印象,什么都学不到。……被杀的临死时的沉默,恰像是一种抗议;‘你杀了我肉体,我就腐烂你灵魂。’”
这个从小惯看杀人、从军六年的年轻人,带着脑海中无数颗人头的记忆,离开了人命如草芥的边城故乡。他改了名字,叫做从文,打算用手里的笔,为那上万具被杀的肉体,存留他们的灵魂,抗击这世间枉杀的愚蠢与残忍。
【小曾国藩被杀了头】
国民党大佬吴稚晖1920年在长沙做“市民演讲”时,这样归纳湖南的特产:“你们湖南,只有两大出产,第一,是兵;第二,是革命党。”不管是兵,还是革命党,都需要一往无前的精神,用梁启超的话说,则是“湖南人的特色,遂是在这个‘蛮’字头上”,“为主义所在,什么都可以牺牲的特点”,这种性格在中国传统文化性格背景之中,显得格外突出:“中国人素来以中庸调和为美德,而湖南蛮子却不然。”(《奋斗的湖南人》,1922)
具体到清末民初这一段,则1925年长沙《大公报》一篇文章说得最透实:“猛进是其长,而躁进则其短;倔强是其长,而偏激则其短。敢为天下先而自己复立脚不定。譬如清末迄今,倡革命者湖南人最猛(黄兴),而反革命者湖南人亦不弱(黄忠浩以身殉);倡帝制者湖南人为首(杨度),而推翻帝制者亦湖南人为首(蔡锷)。”
这篇文章发表时,民国已经开张了十四年。黄兴、蔡锷,都变了伟人铜像,杨度搞了筹安会,学禅学佛了一大圈,此时已加入中国国民党,尚未加入中国共产党。只有黄忠浩这个辛亥年就被杀了头的“反革命者”,居然还能被湖南人记得,倒也算一个异数。
黄忠浩是湖南黔阳人,出身是“优贡生”,秀才里的尖子,后来捐了个内阁中书的小官,便“主沅州讲席”,说明学问不坏。他以书生起家,却转而带兵,因此自许为曾国藩第二。历任湘抚如赵尔巽、陈宝箴,都很赏识他。甲午中日战争前,黄忠浩调入湖北,张之洞对他也相当赞许,虽然没有打过洋人,但扫荡各地乱民,屡建功劳,治军讲究“不扰民,不怕死,勤操练,戒轻浮”,人称其军为“忠字旗”,确实有几分曾国藩时代湘军的风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