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部分(4 / 6)
帮忙,因为孙毓筠自己,就是1905年被此人引入革命之路的。
收信人是陆军小学堂的陈仲甫,那时还没有人叫他陈独秀。
【“皖人治皖”】
陈独秀到了安庆后,据说是担任了都督府秘书长,但民国政府的备案中,他只是“秘书”。都督府秘书科上书大总统孙文,要求保护刘光汉(刘师培),陈独秀的签名“陈仲”列于第五位,不太像是掌事权的人。
陈独秀在孙毓筠手下的时间也不长。这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据当时安徽都督府掌管文书及收发的科长张啸岑回忆,陈独秀“性情过于急躁,想一下子就把政治改革好,常常为了改革而与人发生口角,每逢开会,会场上只听他一个人发言,还总是坚持己见,孙毓筠也无可奈何,还不得不从”。这样的秘书不好用,用不好,是很自然的。
更关键的问题是:1905年与陈独秀共同发起成立“岳王会”的柏文蔚,要与孙毓筠争做都督。陈独秀会站在谁的一边?论关系交情,自然是柏文蔚更深,否则柏当上都督后也不会请陈独秀正式担任都督府秘书长,但陈独秀是孙毓筠请回安庆,背之亦为不义。陈独秀没在都督府呆多久,就辞职去办安徽高等学校,我怀疑跟他在孙柏之争中难以自处有关。
柏文蔚也有难言的苦衷。岳王会解散后,他去南京入伍,曾做到第九镇三十三标二营管带。武昌事变后,柏文蔚从奉天南下,策动第九镇统制徐绍桢起义,攻打南京,立下大功,被任为第一军军长兼北伐联军总指挥。他本不必回安徽与孙毓筠争这个都督。
怎奈南北议和,终于告成。北伐梦想成为泡影,柏文蔚驻军浦口,位置十分尴尬。盖因此时张謇等人,实在难以容忍江苏境内驻扎着安徽浙江等多省部队,提出“苏人治苏”的地方自治口号,客军难于存身。正好此时黄兴命柏文蔚率军护送孙毓筠回皖,清除地方势力。柏文蔚自觉论革命资历,论掌握实力,他都远在孙毓筠之上,动动都督的心思,很正常。
柏文蔚自己的回忆录里,将这一场争夺写得十分堂皇:孙毓筠不断请柏入皖,甚至说出“病在垂危,二子托孤”之语,柏文蔚推却不过,来到安庆,发现孙在骗他。柏文蔚说,孙毓筠的用意,是想请他代理安徽都督,孙自己可以乘机入京,与袁世凯接洽,“另谋其他之出路”。孙毓筠是如此渴望进京,以致不等柏文蔚同意,便致电北京,请袁世凯任柏文蔚为代理皖督,进一步更“运动皖省商民纷来浦口请求回皖主持皖事,代理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