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部分(5 / 6)
督”,于是柏“不得已从之”,后来柏文蔚还几次辞职,要把都督还给孙毓筠。(《烈武先生革命谈话》)
柏文蔚进行这段回忆谈话时,洪宪复辟早已结束,孙毓筠作为“筹安会六君子”早已臭名昭著,所以柏文蔚怎么说孙与袁世凯勾结也没关系。试想袁世凯能给孙毓筠什么样的“出路”,比做本省的都督更有吸引力?筹安会成员中的老革命党,如胡瑛,如李燮和,哪个不是被本地同志排挤得无处容身,才去北京投靠老袁的?
因此另一种说法可能更靠谱:柏文蔚一面放出风声,扬言孙毓筠吸食鸦片,白天不办公,不见客,一面又秘密求黄兴转请孙大总统派他为安徽都督。孙文回答说,柏文蔚、孙毓筠都是革命同志,又是安徽同乡,让他们自己商量。
于是柏文蔚仿张謇故智,提出一个口号叫“皖人治皖”——奇怪,孙毓筠也是安徽人,还是望族,他当都督难道不是皖人治皖?这里有个说道。柏文蔚对人说,孙毓筠只是刘阿斗,真正的诸葛亮是韩衍,都督府实权握于韩衍之手,这个人是江苏人,怎么能够治理安徽?孙毓筠任用外人,因此不配做安徽都督。
一时间,安庆城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个江苏人身上。
【奇士韩衍】
韩衍光复前在安庆城中便颇有名气,他四十多岁,以乞丐身份出现,“身材短小,常穿一套褴褛布衣,面部黧黑且多斑点,头发蓬乱,胡须满面”,这付尊容在安庆丐帮中倒不算特殊,不过他带着个二十几岁的漂亮老婆林红叶,不免引得旁人侧目。
光复前,这对夫妇就在萍萃楼摆书摊,组织了一个读书会,自办一份《安徽通俗公报》。光复后,他们搬到同安岑街,韩衍此时开始张扬起来,红漆了大门,自题门额为“红叶诗馆”,两旁的对联写着“盘古第二,乞丐无双”。
于是韩衍夫妇的秘闻渐渐被传播出来。韩衍是江苏丹徒人,自幼家贫,立志向上,考入江南高等学堂,因为闹学潮被开除。那时南通张謇正在江苏,颇为赏识,收入门下,后来又介绍韩衍入北洋幕府,任督练处文案。此时大约韩已经是同盟会员。
关于他为何脱离北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韩衍在保路运动中,反对袁世凯派兵南下弹压沪杭甬铁路风潮,上书朝廷,攻讦袁“植势力于东南,居心叵测”。韩衍知道此举定会触怒老袁,上书后立即出走,经过直隶总督杨士骧转荐,到安徽巡抚冯煦幕中,继续当文案。
另一种说法则刺激得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