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 呕心沥血图变法(2 / 4)
动,想着什么时候挪挪地方,换个更好的差事。
这个三朝元老、刑部尚书王之诰就是如此。一直以来也算是尽心尽责,但最近眼线频频来报,他与刚刚被少帝擢升为次辅大臣的葛守礼过往甚密,就差穿一条裤子了。
他们俩走得这么紧密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针对自己,轻则把自己架空,重则置自己于死地而后快。从这次王之诰处理京城学堂一案就能看出来,他已然坏到了家,又把曾经一身正气的葛守礼拉下水,结果将可怕无比。
自从成为首辅之后,为了这个大明的明天,他张居正可谓呕心沥血,作为士大夫的翘首,他有着自己的理想,也有着自己那份傲骨,不敢说他是不是把自己当作“千古一相”,但是在内心中把自己视为管仲、周公的后任者,却是他不愿示人的内心独白。
其实在他之前,有不少称为名相之辈,比如姜子牙、乐毅、诸葛亮,甚至萧何、霍光、房玄龄,个个都是鼎鼎大名,为何只尊崇管仲和周公,他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誉。后世对他的评价非常高,称之为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其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当朝丞相。
管仲虽出身悲苦,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任内大兴改革,重视商业,《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他做出了评价。最为难得的是,后人以一代名相而非文人领袖尊称其为“管子”,可见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周公,文王第四子,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当国。其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之“元圣”,尊为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儒学先驱,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正是由于文王武王作为君主,而周公为周朝制定了礼乐等级典章制度,使得儒家学派奉周公、孔子为宗,之后历代文庙也以周公为主祀,孔子等先贤为陪祀。只是掌控欲极度强烈的唐玄宗李隆基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厉王出奔后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