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中德合作与罗斯福(1 / 9)
由坦克装甲车机械化步兵合成的装甲力量,在中日战争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古德里安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经过战场实践,古德里安完全确信自己的装甲兵理论,他的著作《前进,坦克!》很快被选作中国陆军的教材,装甲兵专业的必修课。
一个外国人在世界另一个大国军界拥有无数拥趸,这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相比之下,德国的另一个战争天才隆美尔就有些低调,尽管他也服役于同样大名鼎鼎的第五装甲师。
战争结束后,军委会迫不及待地扩大装甲兵规模,以第五第六装甲师为基础,扩建十个装甲师,30个机械化步兵师。
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更多的人才,于是石家庄装甲兵学院应运而生,专门培养装甲兵指挥中下级军官。
而高级军官的培养依旧留在武汉。
古德里安离开沈阳,回到温暖的武汉,在德国军官俱乐部里,他见到了同胞隆美尔。
“这是一项庞大的计划,中国人计划用十年的时间来完成。”古德里安对隆美尔感慨道。
“他们已经尝到了甜头,有着光明的未来,但是德国呢?”隆美尔声音有些低沉。
他们这些身在异国他乡的军人,一方面为自己取得的成就自豪,一方面又为不能把自己的才华贡献给自己的祖国而耿耿于怀。
不是每个德国军官都像他们俩那么沉闷,俱乐部里一些年轻的德国军官在这里过得挺开心,俱乐部里突然传来一阵喧闹欢呼,古德里安有些不悦,皱了皱眉头,示意副官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中德足球对抗赛上,德国队赢了中国队3:1,他们在庆祝。”
副官也是个古板的德国佬,接着他又道,“明天还有一场中德飞行比赛。”
“飞行比赛啊?我。”隆美尔来了兴趣,笑道。
古德里安也点点头。
中国人在飞机制造工业方面已经超过了德国,德国人已经落后太多了,连空军都没有,原因不是工业技术,而是凡尔赛条约不准德国制造战机。
为了生存,巴伐利亚机械制造公司(宝马)在武汉建立合资工厂,凭着良好的机械制造水平,他们获得了中国飞机制造公司的发动机订单。
最近这家公司看好中国汽车市场迅猛发展,有意进入汽车市场,然而,这困难重重,大生公司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