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2 / 4)
轻女子坐在芝加哥宽大的候机大厅里悠然自得。扩音喇叭中有高亢的声音:您的航班要晚三个钟头,真的很抱歉。周围的旅客早就摆出不耐烦的脸,喧嚣,浮躁。走来走去的人群中,我在膝盖上摊开厚厚印满中文的一叠纸,脸上挂着会心的笑容,那样安静,喜悦。无人打扰的时间,就如《大话红楼》一贯给我的印象一样。也许这样的心态倒和《大话红楼》本身的热闹伶俐格格不入,但这样的反差未尝不是一种解读方式。
据阿特说,起笔《大话红楼》本来只是灵机一动,而且也只设计了二十几集而已。没想到一旦动笔,脑子里的念头不自禁地越涌越多,于是一直写到二百多集,才有了一个像样的结尾。如此说来,倒真要感谢他当初的灵机一动,否则我们读者也没有这样稀奇古怪的书可以击节赞叹了。
读《大话红楼》的时候常有这样的念头,不知道这个作者的脑子里是什么样的沟沟壑壑。想像力在他笔下倒好像一匹与众不同的马,驯良服帖,却又满含爆发力。往往在山水重迭之处,简单直白地踏出一片平野。看似漫不经心,却又丝丝入扣。这样的感觉贯穿在我读《大话红楼》的始终。峰回路转一直是阿特擅长的写作手法,就在大家叉手观望,不知道接下来路在何方的时候,阿特总是笑眯眯地笔走龙蛇,经意不经意地画出圈子。一圈一圈,老练,油滑,却又含蓄着锋利。
《红楼梦》是大家都读过的,许多爱《红楼梦》成痴的人,把它翻得烂熟也想不出这样的古怪。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这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少年因为一次机缘进入时光隧道,一口气跌进大观园,周遭立刻围满陌生又亲切的脸,可亲可爱的少女从书中鲜活地站立起来,巧笑嫣然,各具神态。《红楼梦》中那些广为人知的情节于是缓缓上演,循规蹈矩中,这个少年开始有步骤地离经叛道。他走出大观园,直接切入金字塔的最高层,他的想像力和热情开始不遗余力地寻找出口。他渴望纯美的爱情,追求理性的自由,甚至在与那个古老君主康熙的过招中,他满怀激情地宣扬他的浪漫政治观。他期待中国会因为他的不小心介入,在历史长河中拐个弯,避开二百年后的那些苦难。这个少年被阿特赋予了极其大胆的人格魅力,他在《大话红楼》中、甚至历史中扮演了一个旁观者同时也是一个参与者。领着读者在重重迷雾中左右突击,而他的身后,爱情、亲情、历史、权术,甚至琴棋书画,都静悄悄地在这部书里联席而坐,没有缝隙,引人入胜。
阿特,毋庸讳言是个十分聪明的人,他喜欢用紧凑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