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3 / 4)
情节,朴实的语言吸引读者。并且在不动声色之中,把自己的奇思异想浇灌水泥般地倾注给读者。当周边的读者在焦急地等待下一回的时候,我仿佛看见特务屏幕背后那意味深长的微笑。什么才是他最想要告诉我们的呢?那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红楼梦》背后的种种疑团?还是阿特若隐若现的政治抱负?这个狡猾的作者在把这一切和盘托出的时候,也恶作剧般地打乱次序,逼迫读者不可能各取所需,要么你放弃阅读,要么你面对所有。重新洗牌的权利留给了读者,只是看到底哪张牌被你摆在最上面了。
我想这样的狡猾也与阿特是个科学家有关,在张罗文字的同时,也喜欢张罗逻辑,这也是许多致力于理工科和医科的作者的习惯。他们不大擅于文字上的煽情——这从《大话红楼》中也可看出——却喜欢剑走偏锋,打着历史或者名著的擦边球,一路抖着自己的伶俐,时常借用一下天文地理,仗着奇招迭出,划出各种各样的陷阱让读者入瓮。 这样的狡猾到了阿特这里就有些老奸巨猾的味道,若无其事地侃侃而谈,把几路拳法糅合在一起,一气打下来,看客眼花缭乱中,他却像八爪鱼一样,触角伸向读者心灵的各个角落,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却已晚了。这本书早就像新鲜出炉的肉烧饼,热气腾腾,香气四溢,诱得你不肯离开,直到看着他把乱七八糟的拳脚使完。
阿特的文字就是这样的肉烧饼,虽说上不了人民大会堂国宴,但解馋,解饿。老百姓都能咬上一口,滋滋冒油,不酸不涩,乐呵呵的时候就吃完了而不自觉。多半吃完之后还拿了眼睛乱转,看别处是否还能买到类似的一个。阿特有次雄心万丈地说,《大话红楼》写完,他还要写”大话三国”。我听了热烈拍手鼓励,至今手还是疼的。大抵这样的文字一定要机灵人来写,这个机灵人不光能把脑子扭得千折百转,还得把文字整得同样伶俐才行。若是只管沉重了,只管煽情了,只管和历史亦步亦趋了,都写不出这样的东西。但若是一味的轻巧,一味的戏说,一味的大话历史,也便流于俗气,没了底蕴和内涵了。
最后指出一点小小的疵漏,阿特的古体诗词都是不错的,在小说中运用得当,黛玉、宝钗、妙玉的诗词都各符身份,又不失古意。但主人公贾五的几首现代诗却实在是不敢恭维,每每读到那里都哑然失笑,不过考虑到是用来追几百年前的姑娘,那时徐志摩也还没出生,白话诗写成那样,也大可算是先驱了。
写到这里,我又不禁地笑起来。《大话红楼》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被阿特亲手调教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