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部分(4 / 6)
此相似。你也许从来都达不到绝对高效,但在自我学习与发展的领域里能够胜任。通过开展具体的行动,你会取得卓有成效的进步。
改变的积极行动。觉察是理论上的第一步,但也不一定非要作为第一步。在其他研究中,行动也能够促进新的觉察。你可以从任何一步进入改变的程序,比如说体验“立即行动”,看看在此过程中,你对作为改革者的自己有了哪些认识。就像对待科学假说一样,构建实验步骤,来发展前面提到的“永不失败”的理念。像科学家一样,检验你采取的行动是否会带来期望中的收获。
·与你自己订立契约,执行前述步骤,在你的拖延过程中引入某种改变。在有分心冲动的时候,忍受冲动坚持五分钟,看看会发生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呢?
·检察完这五分钟的冲动后,着手实行“立即行动”。发生了什么呢,你学到了什么呢?
第三步:调节
调节是改变中认知整合的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在这一步,高效和拖延两种观点并列、冲突、矛盾着,你辗转于其中。例如,“明天再做”与“立即行动”的观点不相融。你没法等到明天且“立即行动”。
改变的积极行动。调节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新方式,首先包括体验新的感受、思维和行动,大脑需要花一段时间来适应它们。
·比较拖延和“立即行动”的观点。认为“稍后更好”时你得到了什么?当使用“立即行动”方式时你得到了什么?是什么使得推迟看似充满希望,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
·有没有可能从逃避努力和工作的拖延模式,切换到追求高效的模式?在追求高效的过程中,可否包含对顽固拖延过程的观察,以及对拖延弱点和缺陷的识别?
·你是否能够停止抱怨,转向积极的目标呢?有些抱怨只会加重拖延。例如“这对我来说太复杂了”可以转为“我能搞定第一步”。如果你一开始觉得事情过于复杂,但还是可以搞定第一步,你就找到了拖延的一个矛盾之处。
·如果你说自己在压力下工作会更出色,那为什么不有计划地把事情搁置到最后一刻再做呢?如果你说自己在压力下工作会更出色,接着又发誓再不把自己置于这种精神折磨之下,这两者能并存吗?
·在寻找与检视拖延悖论的过程中,你能够学到些什么?一个关于拖延悖论的例子是,你在压力下工作更出色,然而你又想下次能够明智一些早点开始。可能的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