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2 / 5)
数新人,他的洞见幽微也让许多本来不受注意的推理杰作得见天日,他的渊博敏感、宽宏视野与细腻论述又让读者在心领神会之余,惊觉原来推理小说曾经做到了那么多事。
朱利安·西蒙斯晚年曾经回顾起撰写推理书评的往事,他自己觉得有点像是无心插柳的意外,过程又充满文坛恩怨的八卦。他去世那年出版的推理杂文集《犯罪行径》(Criminal Practlces,1994)里,在导论中他就回忆起撰写推理小说书评的缘起与经过,以我在台湾编辑圈近三十年的老骥经历,读起来感觉是无比的亲切与兴味盎然,且让我在这儿简述一番……
话说一九五八年初,朱利安·西蒙斯接到来自《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文学主编李纳德·罗素(Leonard Russell)的一通电话,问他是否愿意成为该报的推理小说评论特约作者,每个月交两篇稿子,一年的酬劳是六百英镑。六百英镑在当时是个诱人的大数字,而当时西蒙斯本来的书评工作也让他感到厌烦,很想试试新鲜的领域,他没怎么多想就一口答应了,没想到这一写竟写了三十五年,而他也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推理小说书评家。
在西蒙斯口中,促成这段姻缘的文学主编李纳德·罗素倒是一个颇有意思的人物,他精力旺盛、慷慨大方、新点子源源不绝、对新构想极富热情却也极容易衰退;他是伦敦文艺圈的一个社交核心,家中邀宴与访客不断,文豪与名流穿梭不息,诚然是往来无白丁的景况。但李纳德·罗素也是极有主见兼好大喜功的媒体人,常常胸有定见,喜欢把想法强加于他人的见解之上(众多作家的回忆录或自传里:永远不缺这样强势操纵型的编辑人物,有时候不免让我们怀疑有许多作家的诞生,背后另有看不见的黑手)。
有一次,李纳德又为一个新鲜的点子所吸引,他兴致勃勃要朱利安挑选出心目中史上“最佳100推理小说”,准备在报上大事宣传,创造一个大话题,朱利安·西蒙斯遵命照办,百般思索,终于交出了一张书单与他的解读;李纳德突然又觉得只用一个人来挑选恐怕代表性不够,又兴冲冲邀了阿嘉莎·克莉丝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席瑞尔·海尔(Cyril Hare,1900-1958)、尼克拉斯·布雷克(Nicholas Blake,1904-1972)、雷克斯·史陶特(Rex Stout,1886-1975)等诸多名家共同来“改进名单”,做了若干修正;后来又灵机一动,认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