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风光(2 / 4)
主力。1864年12月捻军与太平军遵王赖文光部会合,捻军首领张宗禹、任化邦等共推赖文光为统帅,“誓同生死,万苦不辞”。
赖文光按照太平军的兵制、纪律和训练方法,整编了捻军,并把“披霜蹈雪,以期复国于指日”作为奋斗目标。赖文光根据捻军精骑善走的特点,创造出一套步骑结合、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战术,出奇制胜,击毙僧格林沁,打败曾国藩。但是,由于全国反清形势低落,赖文光深感“独立难持,孤立难久”。
1866年10月捻军在河南杞县、陈留附近决定分为东西两支:由赖文光、任化邦率领的一支,继续在山东和中原一带坚持斗争,称为东捻军;由张宗禹率领的一支,“前进甘、陕,往连回众,以为犄角之势”,称为西捻军。
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李鸿章走上了剿捻前线。
老师曾国藩成了捻军的手下败将,而李鸿章却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捻军投入血泊之中,这除了捻军内部的消极因素起着作用之外,主要是因为李鸿章妥善地解决了粮饷供应问题和灵活地实施了“划河圈地”、“以静制动”的战略方针,其实就是用曾国藩指定的方针解决了捻军。
不得不说他的运气当真十分不错,老师曾国藩不惜得罪中原乡绅,强力推行剿捻方针两年时间未取得明显效果,结果等李鸿章接手后顺着这个基础推行下去,最后却获得丰硕果实。
可以说,是曾国藩留下的基础,才让李鸿章有了这几年的风光无限。
大清朝又一颗政治明星通过战功冉冉升起,而且还不用担心朝廷猜忌,相反甚至被朝廷作为制衡湘军以及乡勇队的政治军事力量,得到了不少便宜和便利。
用玄幻点的说法就是,李鸿章乃此时大清天地的主角!
当然,李某人也是很有本事的,不然就算机会降临也不会被他轻易抓住,而后一飞冲天不可收拾。
……
李鸿章深知粮饷与用兵的关系,他在奉命督师剿捻之初,就上疏声称:“臣从军十数年,稔知军情利钝之由,其枢纽不在贼之难办,而在粮饷军火之按济。”
而他赖以剿捻的粮饷军火,主要是依靠曾国藩在两江筹措的。当时淮军两江有四大粮台,即设于祁州的“山内粮台”,设于安庆的“江外粮合”,设于南京的“金陵粮台”和“北征粮台”,全为两江总督一手统辖。
在两江地区,江苏最为重要,“银米器械所自出,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