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风光(3 / 4)
勇淮勇之根本”。李鸿章属僚郭柏荫署理江苏巡抚,丁日昌出任布政使专理饷务,颇为得力。从个人关系看,曾国藩并不喜欢丁日昌等人,但他从筹饷以支持剿捻军务着想:对其采取宽容态度,而不加掣肘。
至于饷源,除各地厘金为大宗外,江海关税亦属可观要项。原先拨归淮军的江海关洋税为一成,1867年由曾国藩奏准增至两成(其中一成直接济军,一成拨归江南制造总局专造轮船)。
事成之后曾国藩向李鸿章报喜说:“两成洋税奉旨谕允,今岁饷事似不至误。”李鸿章闻讯大为感奋,立即复信道谢,说“前敌淮军月饷,经吾师竭力经营,洋税两成,鸿章上年屡商总署截用,复函动色相戒,兹竟奉旨俞允,固由天鉴忠诚,亦疏稿剀切有以致之也。今岁九关当不甚缺,但望提早赶解。”
当时黄淮地区“枯旱至数十年所未有”,“淮南稻未浸种,河北麦已干死”。在这种所谓“乱机渐长”的情势下,曾国藩在后方筹措粮饷支援前敌,事体至关紧要。
当然,淮北之地也给李鸿章提供了极大后勤支援。
乡勇队在淮北地区的多年经营不是开玩笑的,淮北之地的经济虽不如苏扬等地,而且乡勇队大部分产业都跟着吴可转移,但就剩下的那些近代工厂,以及当初打下的底子足够淮北地区的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李鸿章所在家族乃庐州旺族,淮军将领又大多数出身淮北,对家乡的影响力随着地位攀升不断提升,在乡勇队势力主动撤离后及时跟进,此时已经取代乡勇队成为淮北地区最大官方势力。
当然,以李鸿章的为人,也不可能对乡勇队留下的那些吸金产业动什么歪心思,最多只不过想要模仿一二建立淮军自己的财政产业而已。
乡勇队的名头不是开玩笑的,吴可的实力也不是此时的李鸿章能够对抗得了,而以吴可为核心的朝堂中立派势力,也足以让大部分官场中人忌惮,在没有切实的利益冲突之前不会轻易得罪。
有了几方面的支持,李鸿章和淮军在剿捻过程中,基本上不虞后勤问题。
……
与此同时,李鸿章在剿捻中,还根据战争态势的变化,灵活地实施了曾国藩所制定的战略方针。
曾国藩剿捻方略的基本原则是“以静制动”。在以前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以静制动”是作为战术原则为“以上制下”的战略方针服务的。及至与捻军作战,情况就有所不同,捻军没有象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