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走向现实的乌托邦计划(9 / 10)
动力部门的研究人员们用了尽可能多的模拟演算。来确定最终的实际方向,采用了变几何进风通道的设计思路,来全力攻关。
这十年来,虽然他们一直没有推出实物,但与此相关地技术障碍,都得到了一一的解决,积累了关键的技术。
最终让超燃冲压发动机小组,获得支持地还是光电混合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到来。
超乎寻常的模拟真实能力,让研究小组可以抛开算法难题,直接赋予发动机模型相关的数据,构建一个近乎于真实的发动机。
不同条件气动环境下,发动机地变化,都清晰地摆在研究人员的面前。
长期停滞不前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小组,顿时恢复了活力,每天近十次模拟风洞试验,让他们获得了大量珍贵地技术参数数据,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在发现问题、改进中,快速地进展着。
现在所差的,就是一次实际飞行测试!
经过了成千上万次模拟风洞测试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其研究小组都一致认为,虽不敢说一次成功,但通过发现问题,尽快改进,并拿出更可靠产品的信心非常足。
“既然是这样,我也没有意见。”汪工沉默了一下,开口道,“不过,我认为,不宜进行全尺寸验证,先做一个缩小比例的试验型发动机,就足以验证相关数据了。这也可以节约大笔经费。还有,小尺寸的验证发动机,我们也有把握来完成,要是一来就上全尺寸,说实话,我们也有些发……”
“那是当然!”杨科维奇笑道,“老板接的活,是小卫星发射。我们总不能用一百来米长的超大型空天飞机,来发射只有一百来公斤的小卫星吧?老板的意思,是做一个十比一比例的缩小尺寸验证机,在国内进行实际测试,及时反馈数据,争取在一年内,达到初步符合要求的地步。”
说话间,他们来到了超燃发动机项目小组的实验室。
孙老正在里面,亲自主持着最新的研制工作。这次不光是在进行风洞测试,还结合了机体研制部门的成果,进行总和测试。
看来,前几次的测试效果肯定很理想,项目小组的劲头十足,居然开始了整合测试。
孙老盯着眼前的二十一英寸液晶显示屏,眼睛一眨不眨。
屏幕显示被分为了三个区域:左侧是一张表格;右侧上半,显示着一架正在飞翔的飞行器;下半,飞行器被隐去,显示出一个正在工作的发动机透视图,燃料在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