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 4)
《百佛图》原来的拥有者——那位身居美国的华裔收藏家电话打来时, 陶惟宁正在和江浸夜把清洗后的绢画连同衬纸卷起,放到修复台上去。
这幅画绢质糟朽, 撕破断裂严重, 为了减轻绢丝进一步的受损,在揭褙纸前, 陶惟宁用稀浆水油纸贴于画心正面, 加以固定。
而江浸夜在一旁帮他打下手。
两人多年来形成了相当的默契,陶惟宁一伸手, 江浸夜就递上棕刷;陶惟宁食指轻敲台面,江浸夜就送来裁好的宣纸。
一切于无声中进行, 几个小时里, 四周落针可闻。
在水油纸上连附两层宣纸做保护层, 陶惟宁这才翻动绢画,将画的正面向下平置,预备揭去画心的褙纸。
在传统国画中, 直接作画的那层称作画心。装裱时,先上一层紧贴画心的托纸, 称为命纸,起保护画心的作用。
命纸后再上一两层托纸,叫做褙纸。
修复时先揭褙纸, 再揭命纸。
这是关键工序,其繁难哪怕行家里手也视作畏途,稍微的操作不当,就将断送画的性命。
因此陶惟宁停在这, 手撑着修复台,慢慢直起身,喝水小憩一阵。
他夸赞江浸夜:“你前面的步骤非常好,尤其是修口,技巧很娴熟。这画意义重大,揭命纸我帮着你做,后面的托画心和全色接笔,你自己来。”
“陶老师过奖。”
“哎,不是过奖,是实话。虽然说,每幅画的受损情况有区别,但以你现在的经验和技术,完全没有问题。这是好事啊!骆馆长还一直希望你去他们文物修复研究室,不想去,也可以考虑带学生。”
“嗯。”江浸夜低调地应一声。
一张脸端了半天,还是笑出来。
他鼻梁挺拔,鼻尖带一点钩子,看上去英俊得不那么正派,尤其还有一双孤冷的眼睛。少有真正开怀的时候,比如现在,笑时唇角展开两个括弧,透着狡黠的得意。
陶惟宁放在修复台上的手机,忽然铃声响起,显示一串海外的号码。
江浸夜看着老师的脸色一点点收紧,而后彻底严肃,僵直地坐在木椅上,改用双手去握,嘴里半晌才应一下。
他意识到有什么不对。
挂了线,陶惟宁整个人罩在颓败的情绪中,佝偻着背,黯淡的脸经黑色的工作长褂一衬,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