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九章 政教合体(2 / 4)
原本的东汉末年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崩离析,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学开始失去魅力,董仲舒为了迎合皇帝专权而搞出来的那套“独尊儒术”的玩意开始遭人质疑,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犹如后代的沙龙,风雅名士中以嵇康、阮籍为代表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贤”便是魏晋风度的化身,他们聚在一起,谈论玄道,被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
刘和正是准确地把握了大汉思想领域开始转变的脉络,把儒家追求修心治国,道家讲究天人合一,其他杂家崇尚学术精研的核心本质融为一炉,又采取了后世极为强大的政党发展和组织方式进行传播和扩大,现如今更是把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加以利用,如果这样还不能占领大汉的思想阵地,刘和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才能让这个国家在经历数百年发展之后还能保持完整和统一。
随着天正教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各州郡的城市里面,在每个乡的集镇广场旁边,在每个村的公祠附近,各地开始修建天正堂,堂中供奉天正主神之位。刘和借鉴了后世三大宗教之中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的那个宗教的做法,要求天正教信众不得为天正主神雕塑和绘制神像,而天正主神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在世间具体的样子千变万化,并无固定的形象。
因为天正堂中并无神像,所以宽敞的厅堂内只摆着一些供人们盘膝而坐的蒲团,信众们每到一个星期的最后一天,也就是第七日的早晨,就会在天正堂内聚会,高声诵读一部名为《至正如心》的经文。经文诵读完毕之后,大家还会谈论一些关于朝局时政、关于新技术、关于地理发现等话题……在信众们看来,当着天正主神的面谈论这些话题,不仅显得正大光明,没有结党营私、密谋组织的嫌疑,还能互通有无,达成思想上的统一共识,实在是再好不过。
给信众们提供一个集会的地点,一种定期举行的仪式,这是任何带有宗教色彩的组织凝聚人心的做法,刘和只是把这其中的奥妙讲给徐邈听,大汉首任文宣部长官便能心领神会,立即将之精心包装一番,然后向天下各地推广。
试想一下,当一种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先进性的思想同时借助了皇权与神权的力量向外扩散时,会产生怎样可怕的力量?而当这种思想逐渐为民众所接受和认同,并且潜移默化的融入到他们的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