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南方天空最后一抹晚霞(7 / 10)
时却没几个人赞同。传统思维是人类的共性,千古以来只有极少数的人杰才能破除之。余玠想在原有的钓鱼寨上扩建钓鱼城,上下一片哗然,觉得新来的长官真是不着调。眼放着现成的城池不加固,跑山顶上去喝冷风?
余玠力排众议:“城成则蜀赖以安,如果不成,我一个人独自上钓鱼城就是,不用你们跟着。”
钓鱼城城墙高数丈,用石块垒成,全城开八个城门,分别有外廓、皇城、内城三道防线。南北各构筑一个一字城与嘉陵江相连,以便补给,同时能阻挡敌军城外运动,还可以与外城形成立体攻防。
钓鱼城的成功带动了周边一系列山城的兴建。成都、篷、阆、洋、夔、合、顺庆、隆庆八州府共建有云顶(今金堂县)、运山(今篷安县)、大获(今苍溪县)、得汉(今通江县)、白帝(今奉节县)、青居(今南充市)、苦竹(今剑阁县)、钓鱼城八座山城。
这些山城因山形而筑,“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积粮,为必守计”,同时金州都统司迁至大获城,以守护蜀口;沔州都统司移至青居城,兴戎都统司移至钓鱼城,共同防御蒙古军沿嘉陵江南下;利戎都统司移至云顶城,阻挡蒙古军进扰川西。
以上八城与嘉陵江、涪江、渠江合称“三江八柱”。
三江八柱是蜀川的防御核心,以此为基础,南宋先后在岷江、沱江、长江、通江、南江、巴河等流域建近百座山城。今可考地址的共四十四处,绝大部分是余玠治蜀时所建。这些山城一般选择不是很高的山崖上,但崖势一定要陡峭,这可以大大减弱蒙古骑兵的冲锋力量。同时依江傍水,既能借水利增山势,更能发挥南宋水军的优势,并与外界取得联系。
山顶一般有几十亩或几百亩的土地,可以种田、伐木、捕猎,还必须要有泉眼。以上足备之后,山城可以自成体系,不必外界给养,就能长期生存。
余玠还总结了一整套与蒙古军作战的经验。一、以逸待劳,不可轻战;二、聚保山险,不居平地;三、多用夜劫,不可昼战;四、收聚粮食,毋以资敌。这些让蜀川形势空前大好,“军得守而战,民得业而耕,士有处而学”。
做完了这些,余玠再一次觉得蒙古人面目可憎,他决定继续报复。
余玠选择的时机非常好。他打算反攻蒙古时,正赶上蒙古的衰弱期。
余玠在公元1243年左右入蜀,修筑山城需要时间,都准备好之后,大约过去了两三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