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3 / 8)
,我们中国人和你们日本人不一样,谁知道房子什么时候会被烧?谁知道家人什么时候会被杀?我们无暇关注未来,只能暂且沉迷酒色。”
“扯到沉重话题了,跟我们无关,说点轻松的吧。”
“关系还是有的。”方子郊道,“只是我们无能为力罢了。”
李世江道:“我家那位过得很满意,说现在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我受她影响,也就得过且过了。不过确实我们无力回天,那么多专业搞政治的,那么多职业革命家,都没把国家搞好,我们这种外行,能有什么办法?从我懂事起,我就不愿思考这些问题,越思考越可怕。说说吧,那半篇帛书应该已经释出了吧?”
“基本释读出来了,也是一个故事,否则不可能。这故事可以确定在古书上出现过,并不是楚国人独创的。故事的基础,有一部分和《晏子春秋》里一故事相合。”
“哦,又有所本,那有没可能是现在人伪造?”
“这倒不至于,伪造的文字,专业人士用鼻子就能嗅出来。比如曹操的高陵,社会上都争论是不是真墓,是不是炒作。史学界也有人不信。但你看那写着随葬品的石牌,遣词造句,现代人谁能仿造?这么说吧,即便这抄的是《毛主席语录》,我也相信是楚国人抄的。”他用手指弹着帛书照片。
李世江哈哈大笑:“最后一句太精彩了。”
方子郊也笑:“这叫学者的自信。至于你说的文字所本,古代没著作权概念,大家你抄我,我抄你,故事雷同很正常,而且,那时写书又不为了出版挣稿费,人家完全是为了社会进步好吧。”
“哈哈,照你所说,先秦人都是活雷锋。”
“不完全是吧。”方子郊道,“游说国君,荣华富贵是一途,但主要还是为了改造社会,让百姓安居乐业嘛。”
李世江摇头:“你说别的流派,我都相信。要说纵横家也为社会进步,骗鬼去吧。”
“恩,好吧,除了纵横家。不过,这份帛书中的记载和传世文献的故事还是略有不同的。”
“那快讲讲。”
方子郊拿出竹简照片,电脑里是他已经写好的释文:
怀王畋于秦溪,晨起犹枣(早),王姑坐睡,而梦有五丈夫,执戈而逐己安(焉)。王敬(惊),拔剑乃(应)之,不适(敌)。五丈夫执之,将杀安(焉)。王曰:“我,楚王也,与女(汝)金,请释之。”五丈夫不可,以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