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部分(3 / 6)
哪知朔平这一步又让自己再度先驰得点。他抛下侨居地数十年的经营,离开四季如春、空气清新的美国西岸,大胆更向西进。飞越了太平洋,他的事业第二春也一飞冲天。他在台湾工业转型前入驻当时还是一片荒凉的电子工业园区,成了在地科技业生力军的领头羊,过了三五载更赶上了台湾上世纪九十年代“钱淹脚目”的好时光,不但配到的股票天天涨停板,闭着眼睛在台北随便买的几处房地产市值也节节高升。不到十年的光阴,朔平从美国一介退休工程人员变成了台湾新兴工业龙头。杜大伟当年则以家庭为借口拖到第二年才赴台履新。其实大伟原就不甘舍弃已经习惯的居住环境,又嫌台湾薪水不如理想,本想以拖待变,可惜哪怕出身名校又学有专精,年过五十岁失业的工程师在美国竞争激烈的科技界找工作还是大不易。大伟就拖成了朔平负责招聘组建的归国专家团队中最后一个报到的成员,虽然不至于分派到个闲差,可是能够等他等了快一年的企划案相较就不是核心任务。大伟自觉草创的困难他只少参与了头一年,怎么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就不如同侪了呢?心理状态反应在工作热忱上瞒不了人。随着公司规模日增,大伟也渐渐在职位升迁的梯队中和同期“海归”拉开了距离。
“我今天递了辞职信。”到台湾十年后的一日大伟从园区下班后告诉爱芬。
大伟说:“我六十五岁了,回去可以享受美国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险。大家一起来台湾开创出来的局面,到头来光荣都是别人的。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归我,股票配不到人家的零头。我几十岁的人,身体要紧,犯不着在这里替别人卖命。”大伟和已经是董事长的朔平早就不是直接的上下属关系了,可是大伟的辞职信不但越过几级直接送给朔平,牢骚也多年如一日地有针对性。当初一起来的几家都结成了通家之好,大伟虽然事业发展不如人,却有贤内助。回到台湾,移除了番邦语言文化和风俗上的交流障碍,爱芬就从厨娘和保姆的角色里大解放,显出她八面玲珑的交际手腕。不管喜不喜欢爱芬的作风,园区的高管太太都得承认她会做人。爱芬年年替孤家寡人的大老板在家里操办庆生宴会,连朔平单身汉生活里的一些琐事她这个朋友妻也不避嫌地频繁参与:诸如替没有女主人的新家跟设计师开会谈装潢细节,替讲究洋礼节的老板参赞选购圣诞节要送下属的卡片和礼物,到了华人三节提醒主人家给管家和司机红包,更别提感恩节做烤火鸡大餐,美国独立日办后院烤肉会之类让朔平一解“乡愁”的贴心举动。这些地方爱芬可说是朔平不支薪的生活秘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