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石破天惊圣人出 (2)(2 / 10)
“道德经”这三个字,“道”说的就是这个东西,“德”是说这个东西的性质特征,“经”就是表述的意思——而对这个东西的性质表述,最终成为了品评人类品德的道德,这就是最典型不过的致良知,最典型不过的美德即知识。
而王守仁所做的,就是把孔子的话,把孟子的话,把老子的话,把苏格拉底的话,把阿那克萨哥拉的话,把柏拉图的话,用他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一遍: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翻过来,掉过去。你东拉,我西扯。所有的智者,说的都是同一个终极真理,这个真理你可以称之为仁,称之为义,称之为道,称之为慈悲,称之为大善知识,称之为良知,称之为美德,称之为你愿意称之为的任何东西。
但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呢?
这事你得去问柏拉图,他将用他的洞穴理论,告诉我们这东西到底是什么。
就是这样,仁也好,义也罢,慈悲也成,大善知识也可,良知也不错——虽然这都是东方哲学的常用术语,但如果这个东西是真实的存在,那么,西方的哲学家也同样会发现它,感知它,表述它。而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或许是人类历史最清晰的道之表述。
走出恐怖的洞穴
却说柏拉图学问大成之后,雄心勃勃想要以智慧宰制万民,结果不幸被统治者当做奴隶卖掉。幸亏他的朋友花了高价,又从奴隶市场把他买了回来,此后他潜心研究,最终提出了世界哲学史上最为知名的洞穴学说:
我现在打个比方。整个人类就像是这样的一群人:身上带着枷锁,躲在黑暗的山洞里,背对着光线。我们的后面有栏杆,栏杆的外边生着一堆火。我们看到的只是沿我们身后的栏杆走动的人,映在我们前面墙上的影子,听到的只是他们的回声。
如果我们中间有人回过身,对着光线,正面看着这些人,他们最先的感觉就是眼睛发花,如果让他们把这些人看得清清楚楚了,还能感受到观看的乐趣。如果他们告诉别人,自己在外边看到的东西,别人肯定会说他们是在胡说八道。所以,那些见到过光明的人,就不想回到普通世界,也就是那个黑暗的山洞里去了。
然而我们要知道,山洞里的人都能看到东西,他们要做的就是把身子转向光明。如果将他们身上逼迫他们背对光明的肉体欲望的枷锁除去,每个人都会转变,开始真正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