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石破天惊圣人出 (2)(3 / 10)
生活。所以,我们要把最能面对光明的人找出来,让他们回到山洞,告诉山洞里的人知识的优势所在。如果他们认为这会很辛苦,我们就要像以前那样牢记,全体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个人为全体的利益而受的苦,是次要的。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这些人转向光明呢?要想达到目标,仅仅进行音乐和体育的教育是不行的。我们接下来要进行的第一个教育是算术,然后是几何,接着是天文学教育。还有一个相关学科,就是抽象的和声学(不是声音的和声学)。这些课程,只是在为学习辩证法作准备而已。辩证法是最高的科学,它引导理智去思考最终的目标:善的理念……
看看柏拉图,他拿了一个洞穴来比喻人类的思维认知,认为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听,鼻子所嗅,舌头所品,手指所触,通通不是真实的世界本身,而只是一个由我们的感觉知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器官合伙儿制造出来的一个虚像。虚像就虚像吧,我们不跟他老人家较真儿——但当他表述了这个虚像世界之后,却离奇地和王阳明走到了一起。
前面我们说过,理学家陆九渊高吼过:宇宙就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王阳明换个词再把这句话重新吆喝了一遍:吾性自足!
到了柏拉图这里,他则是坚定不移地认为:知识并不是由他人从外面传授给我们的,不是后天获得的,也不是从灵魂中自发产生的,而是灵魂固有的,或者说,是先天存在于我们灵魂之中的,但处于潜伏状态,宛如梦境一般,我们不可能通过洞壁上的影像认识身后的事物,除非转过身来;我们不可能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除非被拉出洞穴。
就算是吾性自足,知识原本就沉睡在我们心里,可是这又怎么跟善扯上了关系呢?
柏拉图用他的日喻说,来解释这个原因。
他认为,现实世界实际上是假的,是虚幻的,而在这个虚幻的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真实的理性世界。理性世界中的善理念,就好比现实虚幻世界中的太阳,是真实存在并能够引发我们灵魂的认知功能的。
于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王阳明这些人凑在一起,联手推出了美德论,此一论点的观点,计有三条:
没有人愿意作恶。
美德即知识。
诸德为一。
关于这三点,论据也有三个:
1.所有的人,都只渴望善的事物
——因此,没有人希望恶的东西。作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