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海市蜃楼(1 / 19)
冷月若雪独自坐在蒙古包里。这蒙古包不是草原人家生息繁衍的家园,也不是牧民遮挡风雪的所在,而是离砂城约一百公里的一个叫九棵树的地方,扎了三五座简陋的帐篷供游人膳食住宿,便成了砂城市民休闲的旅游胜地。蒙古包矮小,光线暗淡,从高高卷起的门帘处看过去,外面有一排白杨树。冷月若雪将树默数一遍,不多不少,一共九棵。这是九棵树地名的由来。
九棵树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与戈壁接壤的边缘,蒙古包前面的空地上除了黄沙和鹅卵石,还散落着几蓬骆驼刺及野沙棘。在一片死寂般的枯黄中,骆驼刺及野沙棘零星的几点绿色演绎着无言的没落与荒凉。据说能在沙漠中生长的树更为罕见,胡杨算得上沙漠的树王,它一旦在沙漠扎根,就会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后三千年不腐,被誉为沙漠之魂。然而,眼前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伴随流沙般的岁月在没落与荒凉中站立了若干年,又是什么力量支撑了它们?不多不少,一共九棵树,这意味着什么?是生命的顽强?还是精神的永恒?白杨虽然只是寻常的树,但它们是生长在沙漠边缘的树,不容人们忽视。不时有络绎不绝的人群结队前来,早些年是牵着骆驼的商队,后来是开着汽车的旅游团,人们在此驻足时都会怀着怎样的敬意仰视树们,表现出对生命怎样的膜拜!
九棵树冷月若雪来过很多次,为每年在此举行的文学笔会。西部的(有时也会有东部的)作家与文学爱好者在这略显空旷的大沙漠边缘慷慨陈词,发表各自的文学见解,然后到九棵树下拉一条“XX笔会”的横幅合影留念;还可以爬到不远处的沙丘上,观看一望无际、跌宕起伏的沙海,或者看沙漠中日落日出的壮观。当文友们兴致勃勃地赏景拍照时,冷月若雪一般都是独自坐在蒙古包里;而当别人回来了,她才独自向沙漠走去。她喜欢独来独往。
夕阳西下,冷月若雪独自爬上一座沙丘。放眼望去,沙漠仿佛翻滚着金波,她不由将沙漠与海洋联系在一起,尽管她的几十年人生都是在西部度过的,尽管她曾经只见过一次真实的大海,但她能在漫漫黄沙中感受到海的气息,或者说是曾经有过的生命的气息,使她对沙漠产生了无限的留恋,以至留恋到对眼前突兀矗立的九棵树也感到了厌烦,感到了树的唐突和多此一举。是树打破了沙漠的宁静吧?它们引来了蒙古包和许多的人、许多的车,以及人们离去后废弃的包装袋、羊骨头,使得纯净的沙漠遍布腥膻之气。就像这蒙古包里弥漫的经久不息的气息,包裹着她。有时她觉得自己应该立刻逃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