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罗扬的日志:江山风雨谣(3 / 15)
马寻心的伤势逐渐好转,她才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不明就里的陌生环境里,她对眼前这个叫罗崇文的人一无所知。当时的情况下她有两种选择:要么离开罗崇文家,汇入东北学生继续流亡的行列,再伺机寻找哥哥——自“九·一八”事变后,许多大城市都有东北流亡学生,他们对孤身在外的小同乡肯定会完全接纳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要么她继续留在罗崇文家里,一边休养一边等哥哥的消息。权衡左右,她选择了后者。这并不是表明她的柔弱或者害怕外面的动荡与磨难。自从家乡沦陷,动荡与磨难成了东北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她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且曾经跟随哥哥一起为能够早日结束这种生活而抗争,甚至不惜流血牺牲。她做出留下来的决定,主要是身体方面的原因。由于失血过多,到目前她连扶着墙走路都还吃力,又如何能到外面做什么大事?何况,哥哥暂时没有来接她,肯定有重要的事脱不开身,她到外面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罗崇文根本不会让身体虚弱的她独自离开。对于司马文心的托付,他是恪守信用的。
一个常常飘着雨丝的冬季,南京城一条幽深的小巷,在一间昏暗狭窄的阁楼上,身负重伤且又举目无亲的女学生司马寻心总是暗暗勉励自己:我不能倒在最黑暗的黎明前夜,更不能充当懦夫和逃兵。然而,这段前夜太漫长了,黎明的曙光何时才能穿透厚重的云层?在漫漫无期的等待中,她担心自己年轻稚嫩的心没有那么坚强。极度彷徨无助的她凝视夜空,轻轻吟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悲愤的歌曲使家乡的苦难场景恍若眼前。她想到离开家时祖父的叮嘱:不驱逐日寇,绝不还乡!此时,她多么希望有一片驱虏抗敌的战场,早日还故乡一片安宁。然而,经历数月的奔波后,属于她的战场究竟在何方?由此及彼,她不由想起了报国无门的陆游、背井离乡的李清照、含冤赴死的岳飞以及英勇抗敌的辛弃疾,他们都用激情和生命唱出了不朽的保家卫国的诗篇,像万道霞光给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希望。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司马寻心低声朗诵着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尽管声音低沉,却铿锵有力,就像一柄闪着蓝光的利剑,瞬间刺透了世界的血雨腥风,又仿佛是一条清澈的溪流,把大地的尘埃涤净,把孤独游子的满腹伤痛和忧戚一点点抚平。
罗崇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