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人的迷惘 (4)(23 / 23)
:
“贫富分化严重”、“权力不受制约”、“集团利益坐大”……
三、未来十年,公众最期待哪些改革:
“收入分配改革”、“反腐机制改革”……窃以为,“显著改善”也罢,“阻碍发展”也罢,“期待改革”也罢,皆是“中国问题”。那么,同是“腐败”,为什么忽而排在第六,忽而被“权力不受制约”、“集团利益坐大”所取代,又忽而成了“反腐机制改革”了呢?
困惑于此也。
这使我联想到两本书、一句话。
第一本书是《中国人的气质》,一位是传教士的美国人明恩薄写的,初版于1890年。作者对我们中国人虽不无偏见和误解,但基本态度还是友善的。书中有一章标题是“拐弯抹角的才能”。举例介绍中国人不喜欢直来直去地谈问题,而善于拐弯抹角地表达态度。比如仆人向主人告假,言乡下的“姨妈”病了,决定辞职,真实的情况却可能是受另外某个仆人的欺负,希望有可能不愿放他走的主人去深入了解,掌握了真相,于是替之解决问题……
这个例子虽然比较“中国特色”,却并非唯中国才有的说话现象。其实,放之四海而皆准。
但作为中国人,窃以为,即使今天,我们中国人也还是经常拐弯抹角地表达意思,习以为常。
第二本书是《你到底要什么?》,苏联的一部小说,“文革”时期曾“内部出版”,供批判用。那时的苏联,权力也乏制约,腐败现象也比比皆是,公众尤其青年对国家前途感到失望与迷惘,却又无可奈何;于是产生了那样一部社会问题小说。
我所联想到的一句话是——在某电视台的一档音乐节目中,嘉宾问已经做了父亲的流浪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