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人的迷惘 (4)(22 / 23)
能照顾一下梁晓声的身体,我今天就将他带走。当时终日劳累于电锯流水线上的我,已累出肝炎而不自知。我写出了九万字的《又是中秋》,以纪念当年友谊。
作家林予,被打成“右派”后又打成“右倾翻案急先锋”,然与我不但成了忘年交,还是“思想同志”。
黑龙江出版社的肖沉,也是忘年交及“思想同志”。
我们复旦中文系的翁世荣、于成鲲、袁越、牛耕老师,皆对我关怀有加。
我老连队小学校的魏校长夫妻待我如亲弟,魏校长去世后我写过《致嫂子》。
我木材加工厂的上海知青刘鸿飞,当年知道我在复旦思想备受压抑,探亲假期间,陪我去他乡下的外婆家住了多日。我曾在《解放日报》发表整版的《上海好人刘鸿飞》,以纪念那份知青情谊。
《知青》肯定是我关于我当年的“同类”的最后一次创作——最大程度呈现“文革”伤害人性与人格的愿望我实现了;将知青们在极左年代寻找人性支点和人格底线的心路程也大致描画出来了。
对于我当年的“同类”们,我也只能做这么多了。
至于斥“滴”们,非是胸怀狭窄殊不能容,而是因为——人人都言网上语言暴力如何可怕,聚蚊可以成雷,攻击如排山倒海,故皆惧之,一旦遭遇,唯忍之。
我偏是不信邪的人。
于是挑战而已。
是的,我挑战网上肆意攻击的红卫兵遗风;统统上吧,我看究竟能咋的!
17. 拐弯抹角的“民意”
近日,读到《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以“你看好未来十年的中国发展吗”为题,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1405名网友实施的在线即时调查;困惑顿生。
首先声明,我的困惑与调查本身无关。我认为不论“中青报”的调查中心还是两家网站,所做都是有必要、有意义之事。中国在许多时候需要类似的民情、民意调查。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此乃经常之事,并且极有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我所困惑的是调查所呈现的民意状态。
此调查的结果是:
一、最期待哪些领域的问题能够得到显著改善:
排在首位的是“医疗”;排在第六位的是“反腐败”。
二、最有可能阻碍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问题依次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