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人的迷惘 (4)(3 / 23)
叔本华的晚年,恰值“工业大势”席卷西方诸国的时代。在西方,形成了工业文明冲击农业文明的最强大的一股飓风。他的眼所见之光怪陆离、世风日下的情形,比我们今天作为中国人在中国的感受一点儿都不少。那时的西方诸国,一半是美女,一半是野兽。叔本华嫌恶半个世界“野兽化”,于是晚年之思想,被总结为“悲观主义哲学”。
此前很长的时期,我一直困惑——如果一种哲学教人以悲观,那对人有什么意义?
但若人处于“大转型”时期,一点儿忧患意识都没有,又何谈反思呢?没有反思,也就没有警示。
所谓“悲观主义哲学”的要义乃是警示。
叔本华不但警示了,还开出了药方,即所谓“唯意志主义”。一种教人以个人意志抵抗时代压力的思想方法。此法改变不了时代,但也许能使个人变得不脆弱。
爱默生比叔本华晚出生15年。他是传教士世家的后代,也是思想者世家的后代。
美国与德国不同。
德国是封建历史悠久的老牌帝国。
美国是刚长出牙齿的未成熟的新兴国家。美国没有德国的历史包袱。
建国以后的美国人,与农业文明的蜜月期极短,几乎集体地就“闯”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他们对农业文明谈不上多么留恋,对工业文明也谈不上多么反感。他们崭新的“美国精神”是——不论这样还是那样,只要对我有利。
美国的工业文明在初期就带给了全无历史包袱的美国以及对时代持极现实主义态度的大多数美国人较普遍的利益。
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留下了对那个时代的另一种“国家记忆”。
流水线比之于手工作坊,无疑对人具有更强大的异化性。
但今天,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全世界的后工业生产依然赖于流水线在进行。若全世界的流水线一概停止,世界将陷于一概方面的大恐慌。
叔本华的眼看到的,以及预见到的是异化,所以他的哲学是悲观的。
爱默生恰恰相反,他从工业文明和商贸时代看到了人类喷发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所以他几乎是用思想推进工业时代的。
于是他表现为美国工业时代的乐观主义哲学家。
他说:“相信世界会变好并对此怀有希望是最了不起的。”
“我们抱怨商业贸易,但世上的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