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人的迷惘 (5)(3 / 10)
通人的名字一概地予以忽略。
对历史而言,人最大的“缺点”是普通。
对普通人而言,伟人和名人最大的“缺点”是不“完美”。
但在历史的专门词典里,从来不收入“完美”这一词条。
中国人正在开始明白历史是对的。毛泽东也正在开始以不“完美”的伟人形象重新被普遍的中国人所承认。
到目前为止,林林总总的“忆毛书籍”和文章所要达到的第二个目的,只达到了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而这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也仅仅是在某些次要事件方面达到的。这些事件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内幕”性,不过鲜为人知罢了。
鲜为人知的事是许多人不知道,但只要有想知道的愿望就可以知道的事。
“内幕”虽也是许多人不知道,但同时又是许多人想知道甚至一定要知道而难以知道的事。
可以这样认为,到目前为止,一切标有“内幕”字样的关于回忆毛泽东的文章和书籍,都根本没有任何“内幕”性可言。也对“梳理”清楚中国共产党史上的重要事件毫无宝贵的认识价值。这一方面是因为,有资格作为历史见证人的人们在毛逝世后依然活着的二十年间,仍由于种种原因讳莫如深,“话到唇边留三分”,甚至话到唇边留七分留八分留九分,结果将真相带到了棺材里去。另一方面,或者有些见证人也说出了一些真相,但记录为文的人心有所虑心有所悸,笔下“遗漏”了;或者记录为文的人也如言所写了,但在发表和出版前被终审者慎删了。
但我们毕竟经由那些文章和那些书知道了一些以前所不知道,现在已被允许知道和了解的事。
唯有第一个目的显然达到了——将从前神化了的毛泽东“请”下了“神坛”。那些文章那些书,大抵是毛泽东身旁当年的工作人员们所写的。或由他们口述,文人记者们记录整理的。因他们的文化程度不同,工作性质不同,与毛泽东接触的方式不同,回忆的角度不同,那些文章和书的认识价值也便有高低之分。除了少数文章和书涉及毛泽东的政治思想、治国主张,以及在重大事件过程中的心路的微浅痕迹,更多的文章和书籍只不过大量地、相似地、重复地“展出”了毛泽东的日常生活片段给人看。并且,又大抵充满着对毛泽东的敬爱与缅怀之情。由于他们非常熟悉日常生活中的毛泽东的性情特点和喜怒哀乐,其真实性几乎是不容置疑的。又由于敬爱与缅怀格外真挚,感情色彩很浓,读来十分温馨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