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人的迷惘 (5)(6 / 10)
“泽被鱼鸟悦,令行草木春”——李白的两句诗。非常明白地形容:其恩泽连鱼和鸟都感到愉悦、感到幸福,其旨令所及之处,使花木如同春天到来一样欣欣向荣……
以上便是帝王思想中最积极的内核。当然,并不产生于帝王们的头脑中。古今中外的帝王们,头脑中没什么政治思想的比头脑中有点儿政治思想的多得多。帝王们头脑中的政治思想,或者不用“政治思想”这个词,而用“治国思想”四个字来说——大抵是在知识分子们的“思想教育”之下形成的。中国民国以前的知识分子们亦即传统文人。所以历代中国帝王们的治国思想,又几乎是历代中国传统文人们的治国思想的“折光板”。故中国五千余年的历史中,其实没有几位帝王真正算得上是政治思想家的。进言之,中国帝王思想中所体现的那一部分最积极的治国思想,归根到底是中国历代传统文人们治国思想精华的集大成耳。由于这一种思想首先从传统文人们头脑中产生,总是具有着非常显明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这一种理想的终极目标,一向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非是一个“共和”性质的国家;一向是以一个好皇帝为前提的,而非是以一个好制度为前提的;一向是以王权为最高权威的,而非是以宪法和法律为权威的;它主张从“人治”走向“仁治”,但是几乎从来也没提出过以法制取代“人治”的主张。更不敢提出以“法制”限制王权的要求。尽管也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呼吁,但止于王子,绝不敢再往上比说王子的老子帝王本身。并且,那呼吁乃是在较开明的帝王们执政时斗胆说出的……
那么,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亦即没有系统地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前的毛泽东,他头脑中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抱负是怎样的呢?
须知在那一时代,完整的系统的马克思著作的中译本尚没在中国出现。在中国出现的第一册中译本的马克思著作是《共产党宣言》。而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也非常令后世遗憾地并不曾出国留过学。
斯时欧洲各国政治思想活跃,“共和”思想的主张和要求极为盛行,日渐成为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崭新的国家观念。它与历代中国文人们所理想的由一位好皇帝替一个国家当家做主的国家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当年凡是出国留过学的,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进步青年,头脑中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共和”思想。他们中最敢作敢为的伟大的实践者是孙中山。
孙中山当然是一位伟大的“造反”者。他的“造反”目的极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