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人的本性 (1)(6 / 23)
不愿再说什么。
暗想,“一代”二字,用作任何同龄人们之统称,是多么的混杂不清啊!其中各类与各类的差异,个体与个体的差异,确乎有“天生”的原因吧?
但那份提案,我还是应写的。虽然包括了为张三呼吁我并不情愿——世人既应该又情愿去做的事,其实不多啊!
2. 从他们身上看人性
一
这里说的“他们”——指德国人和日本人。
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前,普遍的德国人其实并没觉得他们也就是纯种的日尔曼民族,在世界上是一个多么有理由自豪的民族,更谈不上有什么理由傲慢了。他们只不过认为,德国并非欧洲的一个很差劲的国家而已。尽管德国出现过康德、歌德、席勒和海涅们。但这在欧洲实在也算不上很值得炫耀的事。因为,不论在东欧还是西欧,不论大小,许多国家都名人辈出,许多名人都享誉整个欧洲。相比于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的名人尤其文化名人,反而不甚多。幸而他们有康德和歌德,否则他们会自卑的。至于席勒和海涅,两个名字的光辉并不能说是辐射全欧洲。
德国人知道,英国的上层人士经常这么说他们——德国人像小学模范生一样在乎规则,而这究竟值不值得称道还是一个问题。
而法国人干脆这么说——头脑呆板的德国佬,都怪康德把他们影响坏了!
但也有被他们瞧不大起的国家,便是俄国。
德国人曾经认为俄语是欧洲发音最“难听”的语言。他们认为法语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通用语是开欧洲的玩笑,觉得德语才配是。因为德语中最少那种词意模棱两可的词汇。
在“一战”中失败以后,对国家的悲观情绪弥漫于德国各个阶层。
于是出现了尼采及其“超人”哲学。
尼采并不认为日尔曼民族是欧洲最优秀的民族,但他认为日尔曼民族中应该首先产生“超人”;只有“超人”们才能拯救德国。
又于是,出现了希特勒。尽管德国的宣传机器不好意思将他直接塑造为“超人”,但却不遗余力地使他成为了德国“国家精神”的象征。
苏联的电影《回去,自己看》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德军闯入了一处苏联村庄,他们都是看上去那么年轻,有的还挺英俊的士兵,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可怕的。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们主动和苏联农民们的孩子们接近,企图逗孩子们笑,给孩子们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