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另一种“中国特色”(15 / 15)
几万人!”
母亲:“六十几万人的城市就埋没你了?那小城的楼价现在才两千多元一平方米呀儿子!在北京买不起房子不丢人,但是人活一辈子如果在哪哪儿都没有一处自己的房子,那才活得太糟糕了呀!再说你中学老师,人家也是凭教书的水平后来从小县城调到省里的!……”
母亲苦口婆心的劝啊,劝啊,说家里自八十年代至今,已攒下了二十多万,可以拿出一部分替儿子交首付……
儿子却说,妈把家里攒下的钱全给我!打电话让家里快点儿寄来!说他正在网上发表一篇小说,关于几十年以后的北京的;说这一次一定会大获成功的,好运已经开始向他招手了!说连美国好莱坞也会买他的版权,说那时他在北京就能房也有了,车也有了,借家里的钱可以成倍地还……
母亲缓缓地说:“儿,妈刚才可没跟你说借字……”
她不明白,大学,北京,怎么把自己的儿子变成了陌生人。
她嘴唇抖抖的,再说不出话来,眼里含满泪水。
姑娘哇地大哭,叫喊:“就因为漂在北京,你错过了多少工作机会!你也断送了我多少工作机会!北京的房价这么高,是咱们这种人生活的地方吗?不能成为北京人的人那就是贱民了吗?就根本不是人了吗?你偏要和北京较劲儿,今后你自己继续吧!我再也不奉陪了!……”
姑娘冲出了那个“蚁”的“巢”。
母亲忍不住也哭了。
那时这一位母亲觉得,她真还莫如没生出这么一个儿子。她对大学、对北京,忽形成满腔的怨恨。一个根本就是文盲的儿子,兴许还比这样的儿子好!
然而几天以后,青年还是在母亲和姑娘的陪伴之下离开了北京。那是对一种“中国特色”的大迷信的逃亡。
在亲情、爱与欲望和虚荣的博弈中,前者略胜。一种价值观软化了另一种价值观;暂时。
可怜天下父母亲!
可怜的亲情,可怜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