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 (1)(14 / 23)
略有些不安。
她的一个同志说:“搞电影的,求咱们帮着买张票……”
那四十多岁的男人,头朝墙,蹲下身去,竟像个孩子似的哭泣起来……
我默默地离开了那个地方……
那沈阳大学的中年教师,一直守在门口,一见我出来,迎上前悄悄地问:“挨揍没有?”
我摇摇头说没有。
旁边有一个人说:“挨揍了你也不敢说吧?”
我说真没挨揍。
他不信,说要不就是我不好意思承认。
大学教师告诉我,那人的一个出差的伴儿也被弄进去了。我这才知道,他是在等着屋里那个“贝雷帽”被放出来。
我不禁同情地望了他一眼……
大学教师真是个好心人。虽然我被弄进去了,人家却替我代买了一张票,还替我担着份儿心……
谢过他,和他告别后,依着我的性格,我真想找站里负责治安的领导去,把我亲身经历的,亲眼看见的,讲给对方听听……
但最后我还是打消了此种念头,换了一种较为现实的看法说服自己——生活也许原本就是这样子的吧,在那一天,那一时刻,也许地球上的许多国家里,都同时发生着警察粗暴地对待公民的事吧?我们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又一点儿不比别的国家高多少。说三道四的,是否会显得自己眼睛长了钩子似的,专善于发现我们美好的社会主义现实中的阴暗面呢?是否倒显得自己太矫情、太少见多怪、太小题大做了呢?
于是似乎也就顿悟了、释然了……
正是从那一天起,离开家门,我总是要摸摸兜儿,提醒自己,带上“护身符”。有时候,它们还真的保护过我啊。即使带了,遇到我看不过眼的事,能说服自己一转身离开的时候,我也不太勇于“仗义执言”了……
生活改变我们是极其容易的。或许,我们每个人,迟早总是要被生活改变成它所乐于认同的样子吧?
3. 现实,在多大程度上真的是现实
如果说以上所述那件事,只不过使我从中吸取了一次以情节剧开始,以“黑色幽默”告终的教训,那么在绥芬河市的经历,就很有点凶险了……
年初我应邀到那里采访。一天清早起来,去逛中俄自由交易市场。逛着逛着,忽然前边一片喊打之声。抬头望去,见几个人在围打一个人。问身旁的人发生了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