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人为什么生气 (1)(20 / 23)
者们不要以为我因了白天的事,会倍感文学的失落,进而倍感小说家的失落。不,作为小说家,我没那么娇气,也自认为从来没有过什么娇气。何况,关于所谓“文学的失落”之说,于今深入调查认真思考,恐怕未必。文学某一时期相对的沉寂,以“失落”二字形容似欠准确。文学是人类精神的维生素之一种。正如在意自己健康情况的人缺少了某种维他命无须乎别人建议就会进药铺一样,在意自己精神内容的人也无须乎别人建议就会去寻找文学。其次文学并不仅只等于小说,常见一些书摊,上面摆的是色情加凶杀,正经书反而是放在摊床下的。要看出对方是位读正经书的人才推荐。好比古时候的兵器铺子,利刀宝剑是另有置处的,不展览。
但我因了白天的事,又确实感到失落。我想今后的社会,人逢难处,谁还肯真心实意地帮谁呢?我后悔根本不该问那些司机谁当过知青!记得我刚结婚时,买了一个三开门的大衣柜,雇了一辆平板车,蹬车的恰恰是一位北大荒返城知青。路上我见他出汗,替他蹬了一段。运到家后,他坚持少收10元钱,我非塞给他那10元钱不可。纠缠半天,他说了一句话:“都是知青,何必认真?咱们交个朋友吧!”于是我便从此多了一个蹬板车的朋友。他现在不蹬板车了。他现在改行维修家用电器了,很有点儿钱。朋友交得也广,但我依然是他的朋友,常常打电话来,问:“冰箱坏了没有?洗衣机坏了没有?我的电话号码忘了没有?咱们是专门干这行的,坏了千万别花钱去修。公家的私家的,那钱要的都黑着哪!”
而今天,我一向虔诚编织虔诚信仰的“知青情结”,遭到了第二次破坏。仿佛一个蜘蛛在自己身体周围织成的网,被接连两次撞了个大窟窿。倘是鸟儿撞的,还则罢了,若是别的蜘蛛撞的呢?总会多少觉着有点儿感伤吧?
6. 现实给了我两次嘲讽
第一次破坏,是在天津。忘了我去找蒋子龙有什么事儿。没有他家的地址,也没有他的电话号码。出了站,想搭辆出租汽车先到天津作协去。两个人主动上前问要不要车?心想天津比北京强多了,不是乘客找车,而是车找乘客!两个人便引我走到一辆旧破不堪的吉普车前——连车门玻璃都没有。好在是夏天,倒凉快。问我去哪儿?我说去作协。问我找谁?我说找蒋子龙。他们说——哎呀,蒋子龙!那我们可熟!不算哥们儿吧也算忘年交!说蒋子龙原先和他们住同一幢楼。说蒋子龙没当作协主席时,有什么急事儿,坐的便是他们这车。他们说蒋子龙人好,真是太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