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人为什么生气 (1)(23 / 23)
发生。记得我当时大为发火,觉得我心中的“知青群体”形象受到中伤——它在我心中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仿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为因没有落实种种具体政策而上访的知青们转达申述材料,致使有关部门猜测和怀疑我参与或操纵了他们的活动。我周济过经济拮据的返城或“扎根”的知青。我揣着记者证,夜半三更亲自去替他们排队购买火车票,大包小包用自行车驮去,亲自送过站,也亲自迎过站。我为到北京来看病的知青联系过医院和医生——尽管这一点超出了我的能力。在西去的列车上,我将自己的卧铺票无偿转给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她说她的父母都是当年赴新疆的知识青年,她说她的车票和钱包都被掏了。列车员不信,但我信。我惊异于那一代人中,居然有了十七岁的女儿,我看待她如同看待“我们”的第二代。一部分离开了,命运便亦变迁,一部分留下了,将命运和土地永远地连在了一起。我当时的心情是那么复杂,若不以自己的卧铺卧票相赠,简直就没法儿平静……
我不后悔我所做过的事,这一切根本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我的家也没有被盗过。
现实给了我两次嘲讽。我回敬现实我的思考。这种思考记录在《雪城》下部:
这么多年来,生活大大地改造了我们每一个人,谁都不是当年的自己了。北大荒返城知青之间,共同的东西,早已消亡得所剩无几。不同的东西,完全相反的东西,甚至难以调和的东西,在北大荒知青之间产生了。它增长着、裂变着,像一些透明的然而坚硬的隔板,早已将他们彼此分隔开了,使他们成为独立的你、我、他。不错,似乎仍有一种亲近感如同毛细血管,维系在他们之间,使他们在大千世界中好像都很熟悉。但实际上他们已经陌生了,那真正能将他们连通在一起的动脉和静脉,已经被城市生活所切断。而他们都曾幼稚地以为,那是极有韧性的,是不易被切断的……
这也许是令人遗憾的,倘不承认不正视这一点,偏执于某种虚假的虔诚之涅槃,则就很可悲了。现实生活改变人乃极自然的规律,恰如风将岩石风化成了千奇百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