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人为什么生气 (2)(11 / 24)
岁,便下海经商,足见当代青年铤而走险的气魄,不禁由衷佩服。两小青年,神神秘秘的样子,频频做耳语状,喁喁咕咕的,仿佛看出我是个缉私的便衣。我不愿讨人嫌,何必主动攀谈?道句“晚安”,倒头便睡……
没睡多久,被激烈的吵骂声惊醒,猛睁眼,但见屋里多了一个妙龄女郎,抄起不论什么,发疯似的打一对小青年中的一个,飞快的上海话夹杂着黑话行话……
同室操戈,内部火并。
我只好充当劝架的角色。劝不开,遂请来了服务员。女服务员揉着眼睛,惺忪忪的,老大不高兴,还以为我是他们一伙的……
第二天早晨,找了半天鞋,终于在门外找到,想必是昨夜被当了武器。
两小青年很不过意,硬要塞给我十元钱,算是补偿我的睡眠损失。
我不要。他们更加过意不去,硬塞给我三包“骆驼”烟。
书包里还有飞机上吃剩下的一个面包,吃掉,结账。步出招待所,天已转晴。大门外有三四辆出租小汽车,司机们迎上,争相招揽乘客。一问车价,又一咂舌。路旁有公共汽车站牌,打听清楚,是开往市内的,便老老实实在站牌下等。一等,便等了近一个小时。好在带了本书是斯大林女儿阿利卢那娃的《仅仅一年》。
终于上了公共汽车,问《花城》编辑部,无人知晓。却有人给我出主意,说这车在《南方日报》附近停站,莫如去报社询问。
下了公共汽车,心中为给《花城》编辑部节省了几十元钱,很是高兴。鼻子底下一张嘴,走几步,问一问,还是没找到《南方日报》,却找到了《羊城晚报》。借电话给《花城》挂通电话,接电话的是位姑娘,说《羊城晚报》离《花城》不甚远了,但你可能仍会迷路,拦辆出租汽车吧!我想既然不甚远了,那钱花的岂不冤枉?鼻子底下一张嘴,问。又乘公共汽车,到了大沙头。天又下起雨来。从那路公共汽车终点至《花城》,约十五分钟的路,边问边走,就走了有半个小时。待坐在《花城》编辑部,衣服已经湿透。两位非常之年轻的编辑姑娘,友邦惊诧,似想不到眼前这神情倦慵的、面呈病容的、身体单薄的水淋淋的人,便是作家梁晓声。我出示工作证给她们看,她们便急急地去找来了副主编杜渐坤。
老杜一见我,笑了:“我还以为你应该是位东北大汉呢,怎么这般瘦?”
我说:“照片上的我,几乎都不像我。”
“怎么浑身湿?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