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人为什么生气 (2)(10 / 24)
一些吗?我不信。故我常在委屈自己的境况下体验人生,默默地认同那一种畸形的“自我”恐怕便是命中注定的属于梁晓声名下的“自我”。
在咄咄的现实中我常认为我们不是堂吉诃德便是桑丘。
反正都差不了多少。
西方人见面时,从来不问:“你吃饭了吗?”
中国人极少有为了维护自我而大声说——“不”的。正如中国人即使在厕所里见了面也要问:“吃了没有?”
每个人最经常承担的负荷其实是他的性格所造成的负荷。
9. 缺失灵魂的城市发展
在我的“欠债簿子”上四五页记载了二十几笔“债”——而排在第一位的便是《花城》。这一笔“债”我已经拖欠了三年多了。每次收到刊物我都非常内疚。尽管《花城》早已经不再来催稿信了……
我想,我还是得写。我还是得还“债”。
我希望我死之日,可以大言不惭地对自己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不欠任何人任何方面的什么。我应诺过的竭力去做了……
于是我又写……
写出一篇草稿,我求人订机票。
带着草稿,我去往广州。那是我第一次去广州。飞机误点五个小时,走出机场,已是晚上九点多。天在下雨。许多人举着牌子接客。我一一细看那些牌子,没有接我的。我拍给《花城》的电报,在他们下班后才送到。
同机乘客一出机场,便奔上各宾馆专车。我早听人说,广州住宿很贵,又正值广交会期间。八九十元住一夜通常事。故我一上车,先问房价。一听房价,咂舌退下。如是者三,衣服便已淋湿。直至最后一辆车,是广州军区第几招待所的,上去问最便宜的房价,十七元。十七元——我还犹豫。
没有一个有点儿良心的作家居然不为编辑部的经济而精打细算。
“走吧!再不走,没车了!广州这地方,十七元一宿够便宜的了……”
有一个男人好心劝我。
车上已没座了。
站着往窗外看,透过密织的雨帘,并未看到什么不夜城的灿烂灯火。这里那里,稀稀疏疏的光亮,反而越离越远了。车分明地是驶在城郊公路上……
深夜,终于到达。三人一房间,同宿舍乃两小青年,从上海到广州跑买卖的。一对合伙的“阿庆”。我一向认为,买卖之事,一步一个凶险,才二十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