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人为什么生气 (2)(17 / 24)
写信给我,嘱我若到广州,无论怎样忙,“老黄”是不可不见的。他虔诚请我,我欣然从命。他长我近二十岁,我尊称他老师。按他的意思,大约是搞一次三代人的共同对话。我与林贤治兄算同代。他们的女儿算是第三代。倒也没有什么文字方面的实际考虑,只是对对话而已。两位女中学生,思想较为现代的,是黄老师的女儿。思想较为传统的是,是贤治兄的女儿。复兴早已先于我与她们对过话了,据说败下阵来。或者是他自谦,其实舌战了个“平手”?
那是一次愉快平等的对话。大家畅谈文学、艺术、社会、人生、爱情、当代人的灵魂现象,等等。黄老师分明是个对国家、对民族忧患意识很强的人,但又分明地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过早地挤入大人们的思想世界。这大概是知识分子父母们普遍的矛盾心理吧?
两位少女都很单纯,单纯得近于透明。黄老师的女儿不无高级知识分子女儿的优越感,反应机敏,谈吐不失锋芒,指点江山,批评现实,很有些咄咄逼人。贤治兄的女儿刚从农村到广州这样的大都市不久,显然地对大都市没有信任感,明显地保持着乡土少女的质朴。谈起她那些乡下小伙伴,眼圈便红红的。她们都很聪颖,都受其父母的影响,热爱着文学。在广州这样的商业大都市,我想热爱文学的少女肯定是不多的吧?
她们都有着未被大都市的当代现实所庸俗所污染的少女的完美的灵魂。
然而不被污染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每个人不论男女迟早总是要被污染的,迟早而已,程度不同而已。我们逃脱不了这个下场,我们每一个人。人类的一切美好都是人类为之。人类的一切丑恶亦都是人类为之。物质世界仅只能污染我们的物质机体。我们自己为之的丑恶才污染我们的灵魂,事实上当我们向人世告别之时没有一个人的灵魂完美如初。事实上所谓高尚的灵魂可能正是那些被污染最严重被侵蚀最严重的灵魂。区别在于它可以被污染可以被侵蚀但不可以被改变原本的形状,除非彻底打碎它。区别仅在于此,仅在于此……
但是这样的一些话我并没有对她们说。我不忍说我不忍……
向灵魂单纯的少女过分冷静地指出生活的无奈是近于严酷的事。我想我那一天并没有在她们面前扮演导师或牧师的角色。我只是倾听并且尽量理解她们。
她们将写的诗和小散文给我看,很自信地问难道达不到发表水平吗?
我看了。我说很好。我说也许可以发表,我说让我替你们转寄某青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