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人为什么生气 (2)(16 / 24)
犹犹豫豫地就不敢敲门。对于我的性格——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屋里一位正在改稿的男子,从窗口发现我欲入不入,欲去不去,久久踌蹰,便放下笔,出来问我找谁?有什么事儿?大概以为我上访,或者上告。我只好自报家门,说明走投无路的困境。
“是这样……先别急,我们这儿倒也有招待所,只是条件不好……”
我急忙说:“有床就行!”
“那我带你去。”
于是他引我去《南方日报》招待所……
没有床位,的的确确没有床位。
一线希望当然落空。虽然落空,但我非常感激,正欲握手道别,不料他说:“你别急着走,等我再替你想想办法!”
他便去四处挂电话,挂了许久,电话里说了许多好话,我从旁望着他,心想这人真是好人!我必得记住他这一份儿真挚,将来我必将报答他这一种全心全意的帮助!不管他今天是否帮我找到了一处住的地方……
放下电话,他对我摇头。
我又要走,他又止住我。
冒着雨,他带我接连去了几个旅馆、招待所……
最后,终于找到了一处比我住的地方条件还要好的住处——新华社广州分社的招待所。一个房间,两个床位,是给两位要从北京来的记者留的。完完全全是看在他的面子上,才开了房间……
我心中一块石头可算落地了。
分手时,我问他姓名,他给了我一张名片——他是《南方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钟声同志。他送我的名片,不慎丢失了。他的名字,却是牢牢记住的。离广州前,诸事匆匆,未能当面再谢,返京后,又病数月,每欲写信聊表感激,屡因心绪烦乱,笔意涩滞,几次作罢……
今录此事,盖因实难忘耳!
想我中华民族,自谓礼义之邦,纵观人间百态,审度炎黄子孙,礼安在耶?义安在耶?唯一个“利”字,诱使人欲横流,多少卑鄙邪恶之徒,逍遥于道德审判之外!呜呼中国人,我们的明天并不美妙!
就在那一天晚上,我平生第一次在广州人家中做客。主人是出版社《随笔》主编黄益庸,陪客是出版社编辑林贤治。还有他们的女儿,两位正读初中的少女。黄老师主编之《随笔》,精诚团结各路杂文家、理论家、社会学家及学者,使《随笔》办得庄而谐,儒而锐,雅而通俗,自成风格,可视为案头读物。未谋面前,已有肖复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