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4 / 12)
里云老着人把备好的一份礼,并糖食,糕点等物也搭在担子上。许多宾客皆来相送。先生一一告辞,便和云老走出门去,扭头向云老说:“知交何必又客气?”云老笑了笑说:“不成敬意。”说着走出了大西门。这天正赶上街期,向北走上凤翥街,那里挑贩,驮马,真是挤得水泄不通。二人一边看着街子上风光,一面笑谈着从大街边上挨着往前走,薛发在后面跟着好容易挤到街北口。看见了去普吉,沙朗的石板正道。道旁一片好水田,绕了一座大寺院。东面更是绿油油五六十亩大一围大菜园子。足足养了二十多家人家。先生叫薛发把东西放下歇歇肩。遂对云老说:“云老,你不见么?那路一直指向山里去了。上下坡路不大好走。今天正是街子,来往人多,请放心回去罢。我们今晚必可赶到。我留薛发住一天,明天打发他回来。”云老说:“既然如此,我们且就这树荫底下小坐一会。多谈两句,再上路不妨。”
他们无言相对了一会上,忽然云老说:“先生上次提醒我的话,此刻又想起了。你看,这上山上一座座的坟,这边街子上挤得满满地人!”先生不答,他又说:“这几年,托天上的福气,风雨调和,地方富足,到处都是快活的样子。大家也就忘了祸乱的时候。太平日子过惯了的就忘了修福积德。大家都不想想,有什么是能跟了自己带进坟去的。更不用说,好景难长,万一世事有什么变动,今天笑不够的,明天就哭不够了!真是愚冥得可叹。”
“云老!”先生忽然郑重起来:“你这第二句话,非比平常!你只闲闲说起。你可知确是转眼要有大变故吗?”
云老当初说话的意思是这一次先生来后很叫他参透了不少人生道理。风水之事,他原本是人云亦云,尽人子一份心。不想这位先生竟是博学得很,闲谈之中很点破了些兴衰世事的幻境。因之离别之时,不禁感触而旧话重提。现在听先生这么一说觉得话里有话。遂问道:
“先生,你这话怎么说?”
“你看眼前这一片菜地怎么样?”先生往前指,慢慢地说。
这里田亩井然,溪流清冽,各种菜蔬种在其间行行列列,夹着些高大挺直的松树,柏树,几家茅舍,鸡犬,村童,直是一幅完整的丰年村景。云老看得眼目清爽,不禁欣然,几乎忘了先生问的话。久之,他才说:“这安乐的田园,还有什么可说的吗?”
“不然,”先生转过脸来,“比方说人家肯放开,让给你。不用问,你是想买下的了。我却要劝你搁些时看看!这块地方大有文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