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结局(1 / 13)
每次放电影, 为了把先锋团下面的村都照顾到,周明愈设立了三个点,每个放映点周围几里地的人都可以来看电影。
一般都是晚饭后七点开始放, 一次放两个片子, 最晚十点结束。
刚经历过繁忙劳累的麦收, 接下来是略微轻松的夏管阶段,社员们晚上也有心思看电影, 觉得特别解乏。
有些人甚至盼着秋收赶紧来, 秋收完了还会放电影,一般冬天农闲的时候是放最多的, 六七里以外的人都会跑过来看。
这时候也没有太多新片子,基本都是革命电影,有时候找不到新片子,就只能放一部新的再放一部老片子。
哪怕是看过两三遍的,社员们还是看得津津有味,不识字地能跟着电影说台词。
……
这时候也到了工农兵学员们入学的日子。
原本入学报名是从前两年就开始的,只是各地的地方政策不一, 有的地方报名,有地方根本没通知,有些地方已经临近入学日子才开始, 又是一片乱哄哄。
先锋团是今年春天接到通知的,那时候团部也举荐了几个成分和成绩都不错的知青上去,不过在公社的时候就被相玉亭卡住,明确规定要工农兵学员, 知青可以有,但是一个团部一次举荐不能超过两人,录取一个。
当时相玉亭还说不用着急,可以这一次麦收的时候看看他们的表现嘛,反正入学时间也不是死的,现在去和冬天去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现在麦收忙完,各团和大队就忙着工农兵学员推荐入学的事情。
虽然规定是自愿报名,可其实第一步是群众举荐,也就是生产队或者大队推荐,只有被推荐才能拿到报名单,然后被送到公社去。
这种操作方式导致在大部分地方,举荐入大学沦为干部的手段。自己家有孩子的,自然是举荐自己家的,自己家没适龄孩子的,那就让想去的人互相竞争咯。
托关系、送礼,这都是不可少的步骤。
所以很多知青都纷纷回城,要求家里人支援粮票布票以及钱物,拿回来再暗中收买大队干部,争取能去上大学。
原本是要求有初中以及以上水平,但是在有些人的操作下,年纪差不多的,上了几天学不是睁眼瞎的也去读大学。
比如有些大队书记的儿子、闺女、侄子、外甥的,纷纷踏进大学校门,成为工农兵学员。期间自然也闹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