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0(3 / 8)
僚阶层的盘剥,粮食运输中总有损耗,官僚们定个一成五的损耗,老百姓就得再多交一成五的税。最后能落在老百姓手上的自然就没有多少了。 再加上官僚们的各种摊派,老百姓自然是过的苦不堪言。即使有些小的自耕农,在这样的压榨下,不久也会破产,成为地主们的附庸。
这些地主们在这个国家里还有着非同寻常的话语权。因为家里面有地有钱,一个大家族自然可以敞开了供应自己家的子孙读书,一百个人里面总能冒出一两个优秀的吧,而等他们做官之后,这些家族子弟,自然也是要为家族来谋福利的。民主社会的议员和赞助人的金钱关系早在明朝就这样活生生的展示给了我们。
到了明帝国中期,一个朝堂上将近三分之二的官员都来自于江浙这样的富裕省份——因为那里富裕,有更多的钱可以花在教育上。这些官员们形成了极为有力的利益集团,他们保卫的与其说是明帝国的利益,不如说是自己家族和地方的利益。
到了明帝国的末年,西北的各种天灾,国库里没钱救济,说涨点税吧,那些官僚地主们——当然如果要说好听点就叫士大夫,叫书本网、耕读世家也是可以的,自然大力反对,谁都不愿意从自己兜里来掏钱。这老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了,也就不要怪人家李闯王来造反了。
对于辽东的战事,这些士大夫们也是秉承相同的态度,国家没钱打仗了?那是武将的责任。若是想涨点税支援前线战士,那是绝对不行的。辽东的冲天烽火,老百姓的家破人亡,既然影响不到那富饶膏腴,歌舞升平的江南细雨,那便是无所谓的事情了。
对于这些地主们而言,头上坐的是哪位皇帝,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因为无论是谁做皇帝,只要他想从乡间收上税,他就必须得依赖地主们。只要这个皇帝再提供个科举做官的通道,这些士大夫们的节操会连妓、女都不如。因此早在明帝国还没有灭亡的时候,一大堆北方地区的地主便已投靠了满清。等到要分土地的李闯王来了,这些地主们更是整天的期盼“王师”能够尽快前来主持公道,把这些破坏规矩的贱民们通通干掉。
想到这儿,海伦忍不住叹了口气,想想抗日战争时期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一大批积极投靠日本人的大资本家和大地主,还有日本人侵华时提出的一个很是吸引了不少大地主的“共同剿共”的口号,果然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啊。
海伦承认明帝国灭亡的原因,肯定是在于它自身的体制出了问题。在这个有问题的体制中,朱明皇室当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