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登临宝座 (1)(19 / 23)
香波王子说:“‘成道’指的是树,就是旃檀树,学名叫暴马丁香,佛名叫菩提树,印度人称为阿沛多罗树。当年释迦牟尼出家为僧,苦修六年后来到菩提树下,跏趺而坐,对天发誓:‘成道就在此处,如果不成,我不离禅座。’后来果然得道,菩提树也就成了成道树、思维树。由宗喀巴母亲的脐带之血养育的这棵菩提树,根深叶茂,十万叶片芳香熏人,每片叶子上的纹脉清晰地显现一尊狮子吼佛像。佛像呈墨绿或浅绿,树皮上还显示出文殊菩萨的五字心咒。狮子吼佛是释迦牟尼的第七幻身,托文殊菩萨转生于宗喀莲花山,那就是宗喀巴。”
梅萨说:“‘聚莲之塔,弥勒之寺,衮奔贤巴林’又是什么?”
香波王子说:“就是青海塔尔寺。当时正在西藏学法的宗喀巴托人带信,请求母亲保护菩提树。宗喀巴的母亲会同当地施主和信民,用一尊狮子吼佛像做胎藏,把菩提树干用黄绸包裹,在四周镶砌石板,建成了一座聚莲塔。聚莲塔是宗喀莲花山最早的佛教建筑。
“后来,大禅师仁钦宗哲坚赞根据佛菩萨的梦授,建起一座明代汉式宫殿,殿中用药泥塑造了一尊弥勒佛镀金坐像,佛像体高身伟,内部装有如来舍利子、舍利母、阿底峡大师的圣骨灵灰、释迦室利大师的法衣法物、宗喀巴大师的头发袈裟、宗喀巴父亲显现文殊菩萨像的额骨、来自印度和尼泊尔的释迦牟尼小铜像等。这是宗喀莲花山最早的佛寺,称为弥勒寺。
“宗喀莲花山的山怀里,先有一塔,后有一寺,汉族的信民们为显得亲切,称‘塔’为‘塔儿’,跟‘寺’合起来,就成了‘塔儿寺’或‘塔尔寺’。而藏语沿用至今的称呼是‘衮奔贤巴林’,‘衮’是‘佛身像’,‘奔’是‘十万’,‘衮奔’就是‘十万佛身像’,‘贤巴林’是弥勒寺,合起来就是‘十万佛身弥勒洲’。”
梅萨说:“‘圣门之内,万玛之踪’呢,什么意思?”
香波王子说:“后来聚莲塔几经重建,又用佛殿覆盖,变成了如今耸立在大金瓦殿通风天井里的菩提大银塔。塔形巍峨,塔基宽阔,外壳是纯银,间有镏金装饰,镶嵌着许多玛瑙、珊瑚、青金石、绿松石。塔中上方,有一佛龛,环衬着大鹏、宝象、雄狮、祥龙、吉鹿、胜母,里面是头戴通人冠的宗喀巴镀金像。菩提大银塔是塔尔寺首屈一指的宝供神物,号称黄教第一塔、世界一庄严。
“菩提大银塔从出现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无论怎样改造重建,基座上都留着一道圣门,通往里面的菩提树和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