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6 / 9)
个机会进一步贬损孙可望的政治地位。
他派内阁学士马迩吉来到孙可望的住宅宣读谕旨,先训斥一番,然后宣布宽假其罪。
孙可望于惊惧之余,连忙上奏本解释自己放债的经过,并接着向顺治皇帝摇尾乞怜。
此后,孙可望的处境益发难堪了,正如古语所说
“神龙失势,与蚯蚓同”。公元1660年(万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六月,孙可望被迫上疏请求辞去义王封爵和册印。
这时,南明永历皇帝虽然已经逃入缅甸,西南大势已定,但以李定国为首的明军残部仍在边境地区坚持斗争。
清廷认为把孙可望虚有其名的义王封号撤掉并不符合当时的策略,因此,顺治皇帝特地发布了一件措辞大有讲究的圣旨。
公元1660年(万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11月20日,孙可望死了。
官方的说法是病死,真相如何颇有疑义。清初史家就说孙可望是
“随出猎被射死”;或者说
“封为义王,寻被”。公元1667年(康熙八年),清廷派刑部尚书明珠等前往福建,会同靖南王耿继茂、总督祖泽沛合议招抚据守台湾的郑经。
郑经回信中不无讽刺地说:“贵朝宽仁无比,远者不问,以所闻见之事如方国安、孙可望,岂非竭诚贵朝者,今皆安在?往事可鉴,足为寒心。”可见,孙可望之死并非善终在当时一定流传得很广。
孙可望死后,清廷赐谥恪顺,
“祭葬加隆”;同时命其子孙征淇袭封义王。几个月后孙征淇病死,弟征淳承袭。
公元1661年(万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吴三桂等领兵进入缅甸,永历帝被俘回昆明缢杀。
次年康熙改元,李定国也病殁于边境。孙可望家族已经没有多大利用价值了,清廷的
“恩典”也就逐步降格。公元1666年(康熙七年)朝廷下令将义王孙征淳的年俸由五千两减为三千两。
十一年,孙征淳病死,其弟孙征灏请求袭封。经议政王、大臣会议,降封为慕义公。
孙征灏死后,其子孙宏相再降袭一等轻车都尉。公元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六月,清廷终于决定:“孙可望子孙所有世职,嗣后不必承袭。”从此,孙可望家族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最后的痕迹。
人物评价出卖南明永历朝的孙可望之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