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后记之人物闲话(下)(9 / 11)
崇焕是获得过情报的,也提醒过蓟辽总理,不过如果是袁的防区,总难辞其咎。但袁能否确认自己的情报准确无误,在得到情报后能否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进行防御或者阻击,个人看法是应该继续存疑,谨慎结论,建立在其上的推理要更加谨慎。
其三,清兵在入关前一共五次绕道进犯,每次都是如入无人之地。后几次明军也得到过情况,也做过相当的准备,也曾经层层布防,但实际效果一点都不好。如果明军后几次在得到情报,组织了大军防御和阻击都无法阻止清兵进犯,也无法抵抗清兵的攻势,那么对清兵绕道进犯的无计可施似乎可以理解为明军整体的无能为力,而不是仅仅为袁督师失职了。整个明军都无法阻止鞑子的脚步了,你却将鞑子第一次入关归咎到袁崇焕头上,这,着实有些说不通吧,或许在明理上讲,袁崇焕却是有罪过,但在人理上看,其实袁崇焕也是无奈。
袁崇焕之处死,《明史》评价为“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这倒也未必。袁崇焕死后十来年,辽东战场上清兵虽然取得了多次的胜利,但始终也没有突破最后防线。直到北京城被攻破,山海关也控制明方手中。保持山海关防线的完整,却也不是没有袁就不行的。
袁崇焕绝非完美,却是当时明帝国难得敢战之将。如果其能在孙承宗手下多历练几年,说不定能够磨炼成为真正的帅才。如果崇祯皇帝不将其处死,应该能在辽东战场上为明帝国做出更多贡献。然而寄希望于其收复辽东,又或者打击农民军,似乎期望过高。
究袁崇焕一生,忠于明国,虽然军事天份不足,却以胆略补其不足,宁锦之功,无论怎么嘉奖也不过分。其自负和独断也犯下过错误,但因此得到凌迟下场,实在是个人的不幸,也是明帝国的不幸。崇祯用人,多疑、刻薄、固执、性急,遂换五十位大学士,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又逼死一人,实在无驾驭人才的能力。
深究君王与大臣的关系,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其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微妙。他们之间也是一场博弈,只是这场博弈往往被喷上忠诚和贤明之类的油彩。尽管崇祯已对袁崇焕心生恶念,但他在平台召见时仍然做出和蔼可亲的样子,还把自己的貂皮大衣脱下来,亲自给袁崇焕披上。中国历史上,经常可以看到的一个细节就是,主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给臣子披上,而臣子此时除了感恩戴德,就是暗暗下定决心,要为主子流尽生命中的最后一滴血。
仅仅过了几天,当崇祯安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