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婚姻档案 (1)(19 / 22)
老师制止了这样的荒唐言论,他说,一个小小的麦先生哪里有胆量赶着马车、牛车往台湾跑?即使残匪需要潜伏特务也还轮不到他啊!据地理老师猜测,麦先生要么是欠了别人的钱出去躲债,要么是和麦太太发生了家庭矛盾。总之,他是因为自己在县城混不下去才离家出走的。大家觉得地理老师的措辞相当有文化、有见地,于是半信半疑地默认了此事。
请教过地理老师的人虽然不再说什么,但麦先生当初积下的善行基本上又被居民们那些奇奇怪怪的猜测所演绎,导致麦太太后来的遭遇有点像祥林嫂的故事。不过此时的政府不提倡封建迷信,那些人对麦太太的家庭以及他们家庭的晦气虽然不放心,却不便做什么出格的举动,于是,除了私下里言传麦家的隐秘家族史,就是用不与麦太太交往来表示对麦家的警惕和藐视。后来,与麦家联姻的在面粉厂做工的老张头都把脸面往口袋一抹,反悔了定下娃娃亲的自家闺女与麦三的婚约,把女儿嫁到了外县。在这种形势下,麦太太的瓷器店注定撑不下去,她关了店门,到街边支起一个卖凉粉的小摊度日。
不久,平安县成立文化馆,扩建的时候占去了麦太太家的一多半院子。麦太太觉得有些东西是留不住的,就向文化馆捐献了几件珍贵瓷器,麦三也借此机会被聘请到文化馆当了管理员,跟现在的公务员差不多,算是政府的人了。自此,麦太太的日子无忧无喜地过下去,她唯一的盼头就是麦三能顺利娶妻生子,活出个人样来。当然,自打县文化馆成立占了麦家的院子,或者更早一些时候,从麦太太将瓷器店关张的那天起,已经标志着麦记瓷器的彻底没落。
许多年后,一个叫罗扬的年轻人从麦太太的孙女那里得知,当年失踪了的麦先生从未离开县城。麦先生结识了许多南来北往的生意上的朋友,消息灵通,他对中国当前的革命形势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麦先生忧虑的是,远在欧洲的俄国也发生过革命,新诞生的俄国政权对旧式地主和商人毫不留情地施行过非常政策。即将诞生的中国新政权作为苏俄的政治联盟,麦先生拿不准他这样的商人会有怎样的待遇。经过深思熟虑,他连同他的珍贵瓷器都躲进了后院偏房的一道夹墙里,由麦太太给他送水送饭。后来麦太太告诉麦先生,他的躲藏没有必要,新政府正在与有影响力的工商界人士合作,商铺和企业都要公私合营了,他身为商会会长或许还能有一番作为。但麦先生却怎么也不肯走出来,直到他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深夜病死在夹墙内。
被誉为平安县第一美人的麦三娘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