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饮食男女的精神世界(10 / 18)
,送过盒饭,除了母女二人的基本开销,她还节余了一点钱。但那段日子并不长久。因为房东的儿子结婚了,小两口不愿意有外人在院子里租房子,麦穗只好再次搬家。接下来的搬家很频繁,麦穗沿着新建的高速公路边缘从平安县一直搬到了砂城,最后住进了砂城的出租屋里。
新搬的出租屋在一片杂乱的楼群里,那是八十年代中期砂市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雨,很多住自建土坯房的居民受了灾,房子被连续几天的暴雨冲塌了,市政府为救灾给居民盖了几栋简易救灾楼,除了主梁是钢筋水泥浇筑的,隔墙全部使用预制板,墙壁很薄,既不保暖又不隔音,市民们称之为壁板楼。几年后,许多住壁板楼的居民搬走了,住进了条件更好的楼房,他们把空出来的房子用于出租。
租住在壁板楼的人员十分混杂,大部分是小商贩。也有民工,他们从事着房屋装修、油漆家具、收购破烂、蹬三轮车等等杂活。还有无业游民。到夜晚,壁板楼附近的街上游荡着一些来自不同地域的妇女,有年轻的也有岁数大的,她们通常被市民称作“鸡”,随时会将一些身份不明的男人带到出租屋里。
每个晚上,劳累了一天的麦穗回到壁板楼,她搂着女儿缩进被窝里,仍然能清晰地听到来自左邻右舍的不同声音:洗麻将牌时哗哗地响,醉汉们的猜拳行令,轻佻男女的浪笑,甚至是某个老太婆在睡梦中含糊的呓语……这些声音东一下西一下,毫无遮拦地撞击着麦穗的耳膜,她下意识地用双手捂紧麦子的耳朵。想到孟母三迁的故事,但麦穗做不到。虽然她送盒饭能节余一点钱,麦子却进了砂城一家大工厂的子弟学校读书,除正常的杂费和书本费外,每学期都要交一千元左右的借读费,读到小学毕业时,她们获得的那一笔拆迁安置费已经所剩无几了。麦穗没有能力租一间条件好一点的房子。
天无绝人之路,麦穗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带着女儿离开壁板楼的理想很快实现了。刚改制不久的砂城纺织集团公司下属的毛纺厂为配合市政府的“再就业工程”要招收一批合同制女工,得到消息的麦穗激动得彻夜未眠。但是,招工需要交一笔集资款才能签订劳动合同,麦穗毫不犹豫地拿出了余下的全部积蓄。还差一点钱,她卖掉了家里几乎所有值钱的而又不属于必需品的东西,包括当初为了给女儿学习音乐买的一架旧电子琴,买的时候五百元,卖了三百元;她自己的一块手表;祖母临终时留给她的一枚金戒指和一块翡翠项链坠子;几件暂时不用的家具。七凑八凑,总算把一万多元集资款交齐。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