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部分(1 / 6)
他还有什么可说?好吧,就让老百姓走死路吧。”说完拔脚便走。蒋氏碍于情面,才留住冯:“等会儿,要车,你我一同去青木关。”这样,蒋、冯一道向巴县中学师生道歉,接着追查两个犯事特务,予以惩罚。
还有一件事,也值得一提。抗日胜利之后,在社会名流倡导下,于重庆校场口庆贺政协(旧政协)大会胜利召开。特务们闯入会场,打伤与会者众多,此中有郭沫若、李公朴等名流,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校场口事件”。冯玉祥得知消息,先打电话给蒋介石,电话中回称蒋不在公馆。冯只得亲自出马,走了一段路,考虑到赤手空拳去无益,必须造势。遂在晴天白日下打一盏灯笼,径直去到曾家岩德安里蒋氏官邸,沿路招来不少观众,军警费了好大力气才排开围观民众,护冯进入官邸。蒋介石一见,知其来由,装聋作哑地发问:“焕章兄,这是干什么?”冯玉祥哈哈大笑,手指天空,又叹道:“贤弟请看,这暗无天日的时代,不用灯笼,何来活路可走?”蒋知冯在挖苦自己的手下又干了坏事,便不以为然地说:“玩笑已过,该是谈正经事的时候了。”冯玉祥当即提出严惩制造校场口事件的凶手及幕后指使者,蒋连连称好,一口应承。到了第二天下午,仍不见官方派人到校场口调查,出事地点仍旧一片狼藉。冯玉祥见此情势好不恼怒,再登蒋门准备问理,哪知蒋的副官回答:“委座已于今晨离渝飞沪,一时不能返回。”原来,出了事怕人指责,更怕把兄的“纠缠不休”,蒋竟然为避风,逃之夭夭。
阎锡山:开启“二”的哲学
阎锡山周围能聚集一大批有识有才之士,首先是其想干一番事业,有延揽人才的需要;其次是他待人有厚道之处,否则难以与很多人相处始终。有许多人在他危难的时候亦追随不舍,甚至舍命相随。这绝不是仅仅靠一时利益苟合的乌合之众所能做到的,一定要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感情。阎锡山个人生活俭朴,不抽烟,不喝酒。离开政坛后,整理文献,阐述思想,著述颇丰。晚年乃笃信三民主义和世界大同的理想。
驭下有术
在中国近代大大小小的军阀中,阎锡山别具一格,具有许多其他军阀所没有的特点。他之所以能以土皇帝自居、统治山西达38年之久,除了他狡诈多变、见风使舵、拥兵自重、口蜜腹剑、有一定政治头脑之外,与他独特的“驭下”之术也不无关系。
为了能有效地驾驭下属,阎锡山在用人时特别强调非亲不用。他本人是山西五台县人,凡五台县的同乡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