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人的迷惘 (1)(6 / 24)
反而好些。一寻思,情况变成了这样——越要寻思个明白越不明白了。
“热闹”一词亦然。
这个词不是从外语音译过来的,是中国的“土特产”。若中译外,即使水平很高的老外,也只能译个大概意思。
不寻思,连小孩子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一寻思,疑问产生了——“闹”之状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热”的“闹”呢?
这是难以量化的。
形容一树繁花,“开得热闹”,我们都能心领神会。
形容集市“热闹”,我们也能想象那种场面。
但若两个汉子斗殴于街头,算不算是一种“热闹”呢?
若不算,围观者为什么被叫作“看热闹的人”呢?
若竟算是一种“热闹”——左不过两个汉子斗殴于街头,非是两军混战,毫无场面可言,怎么就体现出了“热”的“闹”呢?
近年我才终于想明白,原来“热闹”一词,是包含了看“热闹”的人在内的一种场面。
还以两个汉子斗殴于街头为例,若始终没有围观者,确实够不上是什么“热闹”。治安警察来了,将他们劝开,或双双带走,斗殴也就结束。就连他们双方,也会因斗得并不“热闹”而索然的。
一旦有人驻足看起“热闹”来,情况便发生了变化。几分钟后,看“热闹”的由一人而逐渐的四五人、七八人了。十几分钟后,或许几十人。若地点乃是闹市街头,警察又来得迟,半小时一小时后,看“热闹”的人便里三层外三层了。若两个汉子中,有一人穿警服,或看去身份特殊,疑似社会地位高于对方,则那“热闹”对看“热闹”的人们来说,就真是一场特值得看的“热闹”了。
斯时,已经很难说谁们才是“热闹”的主体了。是两个斗殴的汉子吗?相比于看“热闹”的众人,他们只不过是两个。非说他们是“热闹”的主体,未免太抬举他们了。若说看“热闹”的众人取代他们成了“热闹”的主体,后者们却只不过在看,并不是被两个汉子所看的“热闹”。
究竟谁们才是“热闹”的主体,姑且暂不分析。
总而言之,我要说的是——中国近十四亿人口,喜欢看“热闹”的人更多。对他们的颇有敬意的一种统称是“看客”。自然,那敬意是打折扣的。谁会真的对“看客”有什么敬意呢?
二、世上本无多少热闹,有了看客才有热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