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另一种“中国特色”(13 / 15)
不命的也无所谓了。
更多是些一心想成为北京人却连“居车族”也没混成的人。现在好了,只要敢留下,谁都可以认为整个北京是自己的了。好比王室全部撤走了,仆人觉得自己是王宫的主人了。看哪座高楼大厦中眼想住进去吗?那就大摇大摆地住进去吧,没人阻拦的。最豪华的宾馆饭店可以,雄伟庄严的任何机关大楼也可以。想象自己是位部长甚或比部长还大的大官吗?想睡在他们的办公桌上吗?随便啊!到处停着车辆,只要想发现,那就四处转悠找找吧,多么高级的车都有。能弄得开门,它就是你的了。
许多人撤离得仓皇,顾不了车了。车门撬得,任何一家商场的门同样撬得。想拿什么只管拿吧!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能拿多少拿多少吧,完全不必有犯罪的心理。偌大北京,除了不再有钱、金、珠宝、钻戒首饰之类,别的东西一样不缺,够留下的万把人白吃白喝白用几年的。在北京,在那几日里,钱反倒成了最没用的东西。他们都觉得留下是太对了,无怨无悔。一个时期的好日子当然好过一辈子的穷愁命运,他们是这么来看待问题的。人类的价值观变了嘛。
他们中,有人忽生一念,想使自己的老母亲也到北京来过上一时期神仙般的日子,以尽孝心。他无法预知那是多长的时期,几天?几个月?半年、一年甚或几年?但是他自己正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便油然地格外心疼起从没离开过大山深处的穷村落而且双目失明的妈了:她由远房亲戚照顾着,他每月寄去些钱而已。他一直希望有朝一日在北京混出个人样了,那时再把老母亲接到身边享享福。但一年年过去,那希望始终只能是希望。
现在,他认为那“有朝一日”在暗示他——抓住机遇,抓住机遇!
他这想法一公开于网上,在留下的,和他人生况味相同的人们之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原来不仅他自己有此想法!
于是,那缓缓行驶在长安街的车队的几辆车中,便坐着六七位老父亲老母亲了——他们一向生活在视听范围短浅的日子里,连迁都这样的国家大事也不知晓。他们隔窗望着长安街的街景,以为首都北京的白天就该是那么寂静无声、不见人影的。陪坐在他们身边的儿女看着他们幸福的样子,内心里不禁的五味杂陈。
车队绕着鸟巢、水立方兜了一圈,停在北京星级最高的饭店门前;已有侍应女郎翩立阶上,替开车门,将他们一位位搀将进去。
宴会厅里,美味佳肴已备齐,专等着为老人们接风洗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